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201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题(仅供参考)
1.阐述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处于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承认不发达,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上的,因而具有不发达的特征。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八个新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新世纪新阶段新的阶段性特征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和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阐述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重要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基本内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技术不再是独立发展的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十八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对上述认识的精辟总结,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细化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目前,应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当今世界,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此,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回顾历史,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失去了发展机遇,导致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没有条件赶上时代前进步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兴起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东亚一批国家和地区抓住机会发展上去,我国因闹“文革”而错失良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转变,国家和民族大踏步赶了上来。邓小平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现在,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全面”的重大任务,这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如此全面提升,必然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唯一途径。面对趋向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世界大势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我们的任务也更加艰巨。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逐步深化的。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并且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这些问题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我们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4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之中。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政权兴亡“周期律”的提问时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找到了一条新路,这就是民主。(一)毛泽东提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建国之初,中国在很多方面照搬苏联模式,毛泽东回忆说:“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并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了全面思考。他后来总结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尽管这些探索后来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努力。(二)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上,邓小平1979年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他强调:“有些事情,在某些国家能实行的,不一定在其他国家也能实行。我们一定要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至于各种民主形式怎么搞法,要看实际情况。”“民主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邓小平强调:“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由此,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民主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发表的重要讲话,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二大提出了领导体制和领导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作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样的概括,从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三)江泽民提出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
本文标题:201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题(仅供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8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