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2013~2014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12013~2014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下列对实践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③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及精神性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3.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节能减排活动,得到了全球数十亿人的积极响应。虽然这一活动节约的能源有限,但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A.认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B.实践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客观性活动C.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性的特点D.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适应性活动4、“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5.下列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7.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8、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9.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210.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1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客观和主观相符合B、与进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C、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是的目标和归宿13、下列关于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B.联系具有客观性,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C.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具有多样性D.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4.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的不同。在很多其它领域也发现了类似现象。对这类现象的研究形成了混沌学。混沌学深化了哲学因果论和规律论的原理,它更深刻地表明①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②普遍联系实际上指的是普遍的偶然联系③看似随机、偶然的现象背后是有其规律的④规律是必然联系,因此混沌现象无规律可循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5.“喜鹊报喜”、“乌鸦叫丧”的说法A.违背了联系的必然性B.准确把握了联系的普遍性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准确把握了事物的内在联系16、画家通过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出美术作品,表现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7、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18、从哲学上看,漫画“刚出壳的鸡”中小鸡的错误在于A.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D.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9.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20、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①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②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③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④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它具有的特征是①整体性②有序性③复杂性和多样性④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2、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体现了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一个要素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④23.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这启示我们A.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B.要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C.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D.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的统率作用24、历史上,海南曾因地处边陲而被视为“化外之地;在明代,海南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而受到重视,被称为“南溟奇甸。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前提高。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海南的发展历史揭示的哲学道理是:①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②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③整体统率部分,部分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④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好局部,才能实现整体目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5、“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的主体感受反应的集束指标,其中单一元素的突进,也许在提升幸福感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某单一元素的塌陷却常会给幸福感带来滑坡效应。这表明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②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③关键部分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④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4高二政治测试(十三)答卷姓名班别学号二、非选择题。共2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如图所示,在互联网基础上诞生的物联网,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联系的新图景。(1)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同,物联网实现的联系是一种什么联系?(3分)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7分)材料二: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2)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5分)5测试(十六)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CCCBCCBDCCC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CDBDBCCDCDB测试(十六)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CCCBCCBDCCC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CDBDBCCDCDB测试(十六)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CCCBCCBDCCC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CDBDBCCDCDB测试(十六)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CCCBCCBDCCC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CDBDBCCDCDB测试(十六)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CCCBCCBDCCC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CDBDBCCDCDB测试(十六)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CCCBCCBDCCCD6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CDBDBCCDCDB26、(1)①人为事物的联系。(3分)②这种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7分)(2)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认识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5分)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本文标题:2013~2014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1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