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ppt导学课件.
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10课短新闻两篇凝聚苦难留记忆铭记历史惜和平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诗林漫步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赏析】这是一首感时怀乡诗,写得感情真挚,十分动人。诗人观察事物细致入微,而又善于捕捉最能体现事物规律的自然景象加以描述,因此颇具创造力,意境也格外清新。诗以对偶句发端,作者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行,驶向青山以外的遥远的客路,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次联写沿江看到的景象: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第三联历来脍炙人口,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驱尽黑暗;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将赶走严冬。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还是托大雁捎个信吧,经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结尾遥应首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名句背诵1.强弩之末势不能入鲁缟。(《史记》)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瑀》)4.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俞文豹《清夜录》)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语林撷英木然·茫然两者都是由于对实际情况不了解而表现出的神态。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例句:①库比什利大概也未想到己队失球如此快,看着门将格林从球门内将球捡出,西汉姆主教练仍是一脸木然。②当矿山敞开胸怀,把炽热的能量贡献给了社会后,矿井不再喧嚣,矿山归于平静,留下的却是伤痕累累的山川,是山一般的矿渣、伤痕累累的山体、一片片塌陷的地面和无数眼神茫然的坑口,满目疮痍的井口。透支的生态谁来补偿?破坏的环境如何修复?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试验·实验试验:①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②旧时指考试。实验:①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活动。②指实验的工作。例句:①目前,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制造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大部件已安装完毕,进入抽真空降温试验阶段。②陆军在今年创建了一支实验性部队,开展对某些技术的测试,其中包括士兵通过网络部署远方储备的导弹。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卡片摘录一、作家作品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人的合称,都是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们真实、准确地记下了香港回归这一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写下了这篇报道。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二、背景探寻《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也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归了祖国的怀抱。《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5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一庄严的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基础积累一、字音辨识(1)①凝.重()②掩映.()③纳粹.()④赠.言()⑤瞩.目()⑥易帜.()⑦冉.冉()⑧明媚.()⑨婆娑.()⑩噩.梦()⑪嬉.笑()⑫沼.泽()⑬雏.菊()⑭步履.()⑮祷.告()nínɡyìnɡcuìzènɡzhǔzhìrǎnmèisuōèxīzhǎochúlǚdǎo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2)①降降.低投降.②泊停泊.湖泊.③卡卡.片卡.住④场官场.打场.⑤塞塞.住要塞.塞.责⑥载登载.风雪载.途jiànɡxiánɡbópōkǎqiǎchǎnɡchánɡsāisàisèzǎizài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二、字形辨认(1)diāo谢diāo塑(2)xī笑笑xīxī(3)piāo扬piāo荡piāo窃(4)chè离车zhé清chè凋雕嬉嘻嘻飘漂剽撤辙澈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三、词语集释(1)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2)易帜: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3)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4)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5)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6)陈迹:过去的事情。(7)冉冉:慢慢地;(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8)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四、文体知识新闻,也叫________,是报纸上常用的体裁。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事实的真实性、时效性、指导性等特点。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等部分组成。________是新闻的内容提要。________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把新闻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重点突出,概括性强。________是新闻的中心部分。它要写明新闻的主要内容,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材料的选用要点面结合,形象具体,切忌空泛议论。消息标题导语主体标题导语主体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一、课文主旨别了,“不列颠尼亚”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地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了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滔天罪行,表现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二、结构图示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三、疑难解说1.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混淆,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把新闻作品写成文学作品。但是,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中,完全可以使用文学的某些手法,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大大增强报道效果。《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本文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文学手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答案】(1)清晰的可视性。作者用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品尝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2)生动的可听性。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使读者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3)清新而又富于动感。作者运用捕捉到的镜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达香港回归的划时代意义,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4)鲜明的色彩感。“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广场上灯光渐暗”“绿树丛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等等,这些色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如:“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些否定句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比如: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说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是说,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3.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你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的含义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雪。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4.“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眼前的美好景象,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配人教版语文必修15.“对另外一些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
本文标题: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ppt导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1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