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3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第一部分文言文5、《世说新语》两则一、原文填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兄子胡儿曰:“”兄女曰:“”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二、解释词语1、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2、讲论文义3、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骤:欣然:4、内集:。6、差可拟:。差:。拟:。三、翻译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四、原文填空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答:“。”友人便怒:“!,。”元方曰:“,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友人惭,,元方。五、解释词语1、期行:。期,。2、期日中:。日中,。3、过中:。4、舍去:。舍,;去,。5、乃至:。乃:。6、戏:。7、尊君在不(fǒu):?尊君,。不,,。8、家君:。君:。9、、相委而去:。委,。10、惭:。12、哉:。13、曰:。14、信:。则:。15、引:。顾:。六、翻译句子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客问元方:“尊君在不?”3、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4、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5、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七、简答题:1、谢太傅兄长的儿子和女儿面对雪景即兴发挥,各自做了比喻。你欣赏谁?谈谈理由。2、用一句话概括《陈太丘与友期》的内容。结合故事情节评价一下元方的性格。3、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八、古汉语知识(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2、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今义:3、陈太丘与友期.古义:今义:4、门外戏.古义:今义: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三)句式1、倒装句:①白雪纷纷何所似②撒盐空中差可拟2、省略句:①过中不至②撒盐空中差可拟10、《论语十二章》一、原文填空1.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3.子曰:“,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4.子曰:“,可以为师矣。”5.子曰:“,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于我如浮云。”9.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10.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12.子夏曰:“,切问而近思,。”二、解释加点词,并翻译句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三、简答题联系实际,谈谈给你感受深刻的《论语》其中的一章。四、古汉语知识(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二)一词多义1、之:①学而时习之()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④曲肱而枕之()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其不善者而改之()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三)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吾日.三省吾身4、传.不习乎?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饭.疏食饮水(五)古汉语句式省略句1、可以为师矣2、其不善者而改之15、《古代诗歌四首》一、原文填空。《观沧海》东临碣石,。,。树木丛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歌以咏志《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最爱湖东行不足,。《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二、简答题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简要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3、《钱塘湖春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0、虽有嘉肴一、检查背诵1虽有嘉肴,弗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3、知不足,;知困,。4、故曰:。《兑命》曰:“学学半。”?二、解释加点的词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不知其善.也。()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然后能自反..也()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三、翻译句子,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四、问答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2、写出一个成语,并解释。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四)二、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食:吃;旨:味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3、是故:因此,所以;4、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5、困:不通,理解不了。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三、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古汉语知识通假字:《兑命》曰()25、《河中石兽》一、背诵默写1、沧州南,一寺临河千,,二石兽并沉焉。2、阅十余岁,,求二石兽于水中,。3、以为顺流下矣。,无迹。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乃。沿河求之,?”众服为确论。5、凡河中失石,。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6、必于。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7、如是,石又再转。转转不已,。求之下流,,求之地中,?”8、如其言,。然则。可据理臆断欤!二、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经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3、以为..顺流下矣。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4、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6、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7、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8、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9、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10、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1、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1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13、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1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言论。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是又硬又重,沙的性质是又松又轻,水冲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可以依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难道可以依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三、问答题1、本文记叙了什么事,从中悟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3、文中两次写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四、古汉语知识(一)通假字:不亦颠.乎()(二)一词多义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②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2、其①其反激之力()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如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②如是再啮()4、之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其反激之.力()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一老河兵闻之()(三)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2、阅.十余岁()()3、是.非木柿()()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5、但.知其一()()(四)古汉语句式1、倒装句①求石兽于水中状语“于水中”后置②果得于数里外状语“于数里外”后置2、省略句①以为顺流下矣省略主语“大家”,即“(大家)以为顺流下矣。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介词“于”,即“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30、寓言四则一、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他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3、暮.而果.大亡.其财。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5、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跑而进入胡人那里了。6、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7、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8、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家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9、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10、近塞之人,死者十九..。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11、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本文标题:2013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1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