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4年高中历史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
-1-《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学习目标】“斯大林模式”。【知识链接】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高考资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3.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基础过关】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后,仍是落后的农业国;(2)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方针的制定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标志着苏联的开始。(2)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建设成就(1)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2)实现了;(3)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4、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不合理。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原因: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方针的制定: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的方针。3、实施:⑴从1929年下半年起,集体化运动开始。⑵1930年,斯大林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和纠偏。⑶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4、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的发展。三、斯大林模式-2-1、形成标志:1936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的基本确立,也标志着的确立。2、斯大林模式的实质:一种模式。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1)经济上,单一的;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开展大清洗运动;(3)思想文化上,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否定思想理论、学术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4、斯大林模式的评价⑴斯大林模式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⑵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⑶被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照般,为各国经济发展埋下隐患,成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自主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关于农业问题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材料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材料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中共十四大报告》请回答:(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有何成功之处?(3)材料三表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重大突破?试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分析取得突破的原因。第二课时【知识链接】:D、B、D【基础过关】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体系、国家工业化、经济结构二、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制度、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公有制、指令性计划【自主探究】1、(1)基本观点:消灭个体农业,实现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2)成功之处:认识到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3)突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中苏两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第一课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习目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知识链接】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础过关】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处于非常时期(1)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2)外患:协约国武装干涉。(3)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3、主要内容(非常政策)(1)农业:实行,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2)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产品分配:取消,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4)实行成年人,“不劳动者不得食”。4、评价:(1)积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消极: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4-⑴经济危机:a.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b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⑵政治危机:a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b.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2、实施:(1)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2)内容:a.农业:以固定的代替,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b.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c.商业:允许商品买卖、。d.分配制度:实行。3、评价⑴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⑵作用:a经济上,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复苏,为工业化奠定基础。b政治上,巩固工农联盟,捍卫苏维埃政权。c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自主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连年的战争,已使俄国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其中最大的灾祸是饥荒,饥荒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困难,战争造成了饥荒,饥荒又造成整个国家经济生活的紊乱和破坏。——《新编苏联史》第47页材料二:鉴于饥荒的出现和粮食状况的极端严重,1918年5月9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授予粮食人民委员特别职权,同隐藏存粮和投机贩卖存粮的农村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法令重申粮食垄断和粮食固定价格都是不可更改的,必须同粮食投机商进行无情的斗争,宣布所有拥有余粮而不送往收粮站的人以及浪费存粮酿造私酒的人是人民的敌人,要把他们交付革命法庭审判,处以10年以上徒刑,粮食全部没收。-——《苏维埃政权法令汇编》第2卷第262~263页材料三:苏俄在1918年~1919年度征购粮食为10790万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19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粮食征构量的增加证明这是当时环境下的一种可行的粮食政策,既是红军粮食供应得到保障,也使城市居民能配给最低限度的口粮,但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蕴藏着危机。——《新编苏联史》第52页材料四: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列宁全集》第二版第2卷第340页材料五: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组织大生产,目的是为了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更有效地同小资产阶级作斗争。除了国家资本主义以外,还出现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沟通城乡经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消费品的需求。——《新编苏联史》第110~112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苏俄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当时的背景如何?(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该项政策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3)根据材料四,当时苏俄实行什么政策?该政策在农业方面有什么变化?(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并解释当时苏俄实行这种-5-政策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第一课时【知识链接】:D【基础过关】一、余粮收集制、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二、粮食税、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自主探究】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当时苏维埃政权经济被严重破坏,粮食短缺是最严重的难题,为粉碎剥削阶级的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严酷战争,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2)积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消极影响:在实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弊端和错误,一些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触犯了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的变化是: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农民可自由支配。(4)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租让制和租借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因为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其目的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从而恢复农业,恢复整个国民经济,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
本文标题:2014年高中历史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2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