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3冲刺试题精选
政治学院2013冲刺试题精选《马原》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认为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3.“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表明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特性是可变性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4.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材料表明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5.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6.下列说法中,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B.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C.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D.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7.恩格斯在批评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时比喻说,给孩子洗澡,把孩子和脏浴水一块泼掉。恩格斯这一论述A.启示人们在实践中要敢于打破常规B.告诉人们应该坚持辩证否定观C.告诉人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D.启示人们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8.看一个人要优点有缺点兼顾的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是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9.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的含义是A.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绝对正确的反映C.任何真理都不能达到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D.人只能创造概念而不能反映事物本身1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11.真理发展的规律是A.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有限度的B.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C.真理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绝对性12.“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一观点A.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性C.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D.否定了真理的相对性13.“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14.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15.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商品交换的实现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16.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17.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A.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B.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C.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平均利润率的影响D.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银行利率的影响18.产业资本可以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其划分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19.产业资本就是“在总循环过程中采取而又抛弃这些形式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C.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20.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资源配置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资本增值问题D.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21.工资形式对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值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22.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源是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C.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根本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3.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的依据是A.俄国的特殊国情B.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的产生C.无产阶级的新变化D.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24.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提出,“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这表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1.B2。B3。D4.C5.B6。B7。B8.D9.A10。C11。B12.B13.B14。C15。B16.A17.B18。D19。D20.B21.A21.D22。D23。A24.A二、多选1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宇宙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发现,银河系里有一个圆球形的星系群,那里有四分之三的物质是我们看不到的,这便是暗物质。)和“反物质”(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和结构。一切反粒子及其集合的总称。按照量子场论,反粒子和正粒子都是同一场的激发,它们之间以确定的方式相联系)。“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A.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B.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C.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D.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作出了自然科学的证明2.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下面论断中犯了和欧布里德同样错误的有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3..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下列选项对“物质变换”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一种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含着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过程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含着人向自然界的融化D.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和同化自然力4.孙悟空用自己的猴毛变出无数个小孙悟空的离奇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复制自身的幻想。但现代医学中关于复制人自身的“克隆”技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也引起了尖锐的争议,它涉及了生物、哲学、社会、法律等全球问题。这一观点表明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科学技术社会化后具有两重影响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5.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D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7..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段话包含的哲学观点是A.矛盾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的斗争性是同一性存在的前提C.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D.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8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D.“和实生物”9.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下面从哲学角度评价和谐。其中理解正确的是A.和谐是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B.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C.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D.和谐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0.“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内在尺度”即真理尺度B.“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C.“内在尺度”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D.人的实践活动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1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C.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
本文标题:2013冲刺试题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3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