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3吉林省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2013吉林省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及要求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吉林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二、实习区地理概况长春:长春的气候长春市的气候介于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东部和南部虽距海洋不远,但由于长白山地的阻档,削弱了夏季风的作用;西部和北部为地势平坦的松辽平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畅通无阻,各季风的势力影响很大,故气候部的特点是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温差大。年平均气温4.8℃,最高39.5℃,最低零下39.8℃夏季气候凉爽,绿树成荫,素有“塞北春城”之称。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枝,一派“北国风光”。长春市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吉黑褶皱系松辽拗陷的东部边缘,城区下部分布着深厚的白垩系泉头组,为一套红色较粗粒碎屑岩,均为不透水层或含水性极微层,地层深厚,岩层致密,倾角很小。此外,第四世纪沉积相当普遍,洪积层上部为黄土状物质,下部为红色粘土或砂粒层。新构造运动以来,地体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沟谷发育,形成微波状台地平原。二级阶地黄土状亚粘土厚15?5米,抗压强度20?5吨/平方米,是较佳的天然地基。一级阶地(二道区)亚粘土层地基抗压强度8?1吨/平方米,但地表下2?米深处有一淤泥夹层,不适于天然地基,下部是砂、沙砾层,抗压强度25?5吨/平方米,距地表6?1米以下是基岩,对大型、特大型建筑基础置于基岩上最为有利。长春市的地貌特点是远依山,近傍水,以平坦的台地平原为主。主要地貌类型为:(1)低山丘陵;(2)台地平原;(3)冲积平原;(4)火山锥体。松原: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北温带,介于东经123°6′至126°11′,北纬43°59′至45°32′之间。全境东西长240公里,南北宽172.4公里,幅员面积22034平方公里,占吉林省面积的12%。东、南与长春市、四平市为邻,西部与白城市、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北部隔松花江、嫩江、拉林河与黑龙江省相望。松原市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开阔,起伏和缓。主要由松嫩冲击平原、松辽分水岭台地平原组成,一般海拔高度为130-266米之间。南部长岭一带地面起伏较大,为一年轻的微弱隆起地带,是松花江、辽河分水岭的一段。但地势低缓,地面高出西侧平原也不过十几米。北部和东北部为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和嫩江冲击而成的平原。松原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春少雨,升温快;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变温快,温差大,天气晴好;冬季漫长,降雪量小,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4.5℃,低温出现在一月,最低气温-36.1℃;高温出现在七月,最高36.9℃。年平均日照2879.8小时,无霜期142天左右。最大降雨量106.2毫米,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500毫米之间,多集中七、八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全年多风,尤以春季风多而且大。春夏秋三季以西南风为主,冬季则多刮西北风,年平均风速3.4米/秒。松原市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育呈树枝状的河网,支流众多,泡沼密布,尤以三江一河一湖闻名。即: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白城: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东经121°38'-124°22',北纬44°13'57-46°18'。东、东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接壤;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长岭县毗邻。西、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相连;北、东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隔江相望。白城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2919.4小时,年均气温4.9°C,无霜期157天,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光热条件优越于全省其他地区。年均降水量407.9毫米,分布不均,秋冬雨雪少,春季降雨少。大风日数多,年均8级以上大风24天。冰雹出现5-9月。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西部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北部与南部被大兴安岭南北直贯境内。东部为大兴安岭东麓,东北平原——嫩江平原边缘。地形总体特点为:西高东低。地势分布呈由西到东地势缓慢过渡。呼伦贝尔市气候分布特点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1、从气候类型为:岭东区为季风气候区,岭西区为大陆气候区。2、从年降水量类型为:岭东区位半湿润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800mm;岭西区为半干旱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500mm。(3)年气候总特征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温度差、日期温差大。植被分布特点:植被分布分布由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的分布依年降水量决定。岭东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多分布为森林(针叶林混交林)——大兴安岭林区。岭西地区为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为半干旱草原——呼伦贝尔草原。蛟河:蛟河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属松花江水系。发源于张广才岭西部,流向为南转西南转南。流经蛟河市,在蛟河市境内与拉法河并流,最后注入松花湖。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东与敦化市相邻,南与桦甸市接壤,西隔松花湖与吉林市、永吉县相望,北与舒兰市、黑龙江省五常市毗连。松花江、牡丹江水系贯穿其中,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4℃,降水量708.8毫米,无霜期120-130天。三、具体实习内容1.实习路线:长春—松原—白城—呼兰浩特长春—蛟河2.实习过程1、长春——白城(5个点到草场)我们沿线考察了5个实习点,由于观测的路线逐渐向西,水分减少,地面主要的植被类型由森林草原向草甸草原过渡,优势种是羊草。观测点1:位于黄土台地西部边缘(人工挖掘坑),此处为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植被主要是地带性植被,建群种是羊草。土壤类型是黑土,母质是黄土亚粘土从长白山搬运来的,颗粒大,洪积,河水泛滥,越向东越粗、厚,从西向东地势逐渐变高。形成时间Q2时期,Q2时期后地势抬升,侵蚀。透水不良,有铁锰结核体。土壤剖面大致是:地表地下远眺土壤剖面:横放黑土(50cm)(柱状,生物累积,腐蚀层)观测点2:观测点在红色沙砾台地上公路旁边一条干涸的排水沟旁边,气候较湿润周围树木茂盛,杂草丛生。母质是红色砂砾石,呈红色,富含铁,交结不紧密。母质透水性好,地势高,石灰淋溶深。土壤类型是淋溶黑钙土。形成时间在Q1时期(Q2时期地势抬升,Q2时期没有沉积。)另外,此处富含石灰可能是植物、矿物分解钙,母质中含有或者是土壤形成淋溶沉淀钙。观测点3:观测点四周地势平坦,海拔大约165米,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植被类型主要是森林草原。母质是亚砂土,交结疏松。土壤类型是黑钙土,形成的时间比Q2晚,Q3时期由于Q3Q4之间有构造运动,当不强烈,地下水不影响植被、土壤发育。由于该地区气候相对干燥,适合蚂蚁、老鼠等动物生活,所以有蚁穴和老鼠洞穴,土壤里还有有假菌丝体。观测点4:观测点海拔大约在135米,位于人工保护的草场里,由于免受人为地干扰破坏,地处低洼地带,地下水位距离地面近,主要的植物是羊草和苔草(非地带性)。此地区沙丘与洼地相间分布,母质是慢滩相沉积物。土壤类型是盐化草甸土,PH值较高。观测点5:观测点位于第四点(草场)西面200米左右的沙丘上,由于风蚀比较厉害,零星生长了一些乔灌木,地面的土壤很多都裸露在地表。该地区近几年降雨增多,沙丘固定,现人为破坏为半固定沙丘。土壤形成时期在Q4时期,原来是风砂土含有腐殖质,由于处在干燥的环境中,当降雨后,土壤钙化,后形成黑土。该地区向土壤剖面黑钙土至风沙土滴盐酸,上有气泡,中间没有,下面有。2、白城——乌兰浩特(4个)观测点6:观测点位于一个人工挖掘坑中,是洪积扇与河漫滩(大兴安岭洮儿河高河漫滩)交汇处,地下水位浅,水量大,该地区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大。植被是草甸植被。母质分选差,石头有些磨圆,粗细均有。土壤类型是草甸黑钙土(滴盐酸,有气泡,钙化强)。黑土层主要有腐殖化,潴育化成土过程。观测点7:观测点位于人工采石场的边沿,海拔高度大约在180米,植被为草甸草原。该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地下水位较深,土壤的发育不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带内的土壤为幼年土,土壤类型是黑钙土,并且土壤中混有砾石。观测点8:观测点位于Q1时期形成的洪积阶地上,为温带半湿润与半干旱性交汇处。由于降水量的减少,该地区的植物生长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植被类型主要是针毛草原。土壤类型是栗钙土,由于淋溶作用弱,钙质层非常厚。站在观测点的边沿上可以发现上面的植被比下面的植被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边沿上的地方地势高,蒸发作用强,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受到还焚风的影响。观测点9:观测点位于大兴安岭东部山麓地带(与东北大平原交结处)的东侧,地势较前几个观测点高,海拔高度达到了421米。该地区水量较多,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山丘的底部长有很多的蒙古栗,土壤类型是暗棕壤。该地区主要是褶皱山系,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流水地貌。3、长春——蛟河(2个点)观测点10(43°47′N127°15′E380H):观测点位于哈达山的东边,该地区气候相当湿润,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土壤类型是暗棕壤,上层黑土层有腐殖质,有机质聚集,植物根系很密集;向下是呈现棕黄色的粘土;再向下是铁锰等元素沉积,原生颗粒粗细不等。该地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是流水地貌,大约是在燕山时期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在随后的流水作用下,山体逐渐变得浑圆。在‘睡佛’前面就是山体被流水侵蚀下切形成河流,该地区逐变成丘陵。观测点11:观测点在中生代为大面积的湖,曾为盆地,四周为山,波状起伏的台地,土壤侵蚀成沟。该地区构造运动引起的抬升和倾斜后由于受到流水作用形成丘陵。与丘陵的关系:中生代形成,形成比丘陵晚,丘陵与台地前有断裂,该地为湖时,丘陵为湖岸,湖盆一并下降,再与丘陵一并抬升,抬升后河流继续下切。由于该地区在中生代物质有一定胶结,透水不良,亚表层,粘化时透水不良及地势相对较平,易形成滞水形成的土壤类型是白浆土。因为湖相沉积物细,胶结粘重,易形成上层滞水,不能发育地带性植被,植被根系浅,植被类型总要是灌木和草。四、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我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我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我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本文标题:2013吉林省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3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