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2014赛迪经济评论第4期-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沿边经济发展
-1-`北京赛迪方略城市经济顾问有限公司2014年4月7日第4期总第20期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沿边经济发展我国陆地疆域广阔,有9个省(区)与其他国家接壤。地理上的独特性赋予这些边疆内陆地区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天然条件,但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人才、资金、技术等问题也在严重制约着这些区域的发展。对此,近年来国家积极出台政策推动图们江、湄公河、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等赛迪经济评论-2-优惠政策相叠加,为沿边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此外,中国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既是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需要,也是参与或主导国际合作的有效方式。赛迪方略认为,地方政府应抓住机遇,顺应当前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趋势,先行先试、不断创新、加大投入,推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一、次区域经济合作给沿边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区域间市场融合有利于强化边疆地区的优势产业。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间要素、商品市场的融合,加快人员、原材料、商品的流动,为跨区域资源整合提供了市场基础。三大次区域拥有丰富的农、林、水、矿等自然资源以及较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矿产深加工等行业。此外,周边地区对机电、基础设施等具有较多需求,有利于边疆省区强化汽车零部件制造、机电产品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优势。跨境合作加强有利于政府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次区域经济-3-合作在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的同时,也将推动地区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参与吸引外资、自由贸易等的地区需要依据市场规则办事,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朝着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努力。因此,次区域合作将促使地方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有利于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国际组织的支持有利于改善地区的软、硬环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在次区域合作中,不但发挥着倡议、组织、协调等作用,而且还直接为次区域提供资金、技术援助。这将有利于改善边疆地区的软、硬环境,吸引企业、人才落户。同时,这些国际机构(包括非政府组织)在扶贫开发、增加妇女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等领域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弥补了区域发展的不足。-4-图1中国三大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布局示意图资料来源:赛迪方略整理2014,04二、中国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趋势地方政府参与的积极性将不断增强。为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次区域合作,中央政府将区域合作战略框架与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将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设立激发了相关省区参与中-5-亚、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情。服务贸易将成为次区域合作新亮点。由于次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新疆、云南、吉林等省区近三年服务贸易额快速增长,年均增速接近或超过20%。由于内陆边疆省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高于次区域周边国家,综合优势明显。随着次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服务贸易成为未来贸易的主要增长点。建筑及相关工程承包、运输、通信、旅游、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等领域将成为次区域贸易的重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不断增加。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在次区域贸易的比重较低,增长空间较大。近年来,俄罗斯、中亚国家、东盟国家等为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持续旺盛。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未来,以通信、高铁、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将不断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将大幅提升。2013年,云南、新疆等参与次区域合作的主要省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6-表12013年广西、云南、吉林、新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广西14.934.5%云南8.78260.15%吉林3.7527.36%新疆1.5121.89%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赛迪方略整理2014,04三、中国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三大次区域在基础设施、合作层次与水平、合作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一是次区域内交通运输能力无法满足物流的发展需求。虽然近年来我国重点加强了边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云南、广西、新疆等地区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还不高。例如,受南北疆出疆铁路运力不足影响,新疆及内陆的煤炭、棉花等商品出疆困难,铁路货物发送量和出疆运量增长缓慢。朝鲜、蒙古、东南亚五国、中亚五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也普遍较低,贸易通道的畅通性有待加强。二是能源电力基础设施薄弱。老挝、越南等国北部地区存在严-7-重缺电问题,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电力基础设施老旧,这些问题均制约了地区内的投资与建设。经济合作层次、水平不高。一是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流动情况可以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三个次区域经济合作最初是围绕摆脱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衔接,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目标展开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依靠跨国性的协调。随着次区域合作进一步加深,生产要素流通不畅已成为制约次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二是贸易商品层次不高。中国从次区域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品为主,包括粮食、纺织品、石油、矿产等;中国的出口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高科技产品数量、种类较少,出口额较低。合作机制的约束力不强。次区域经济合作不具有较强规范力的机构和机制,因而对各成员国约束不强。约束不足使得各成员国的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单边性,即成员国热衷于单边开发,而双边或多边合作的推行阻力较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在这方面问题较突出。目前,图们江次区域各方以“内部建设+边境贸-8-易”的方式合作,跨境的合作建设难以推动。这是由于中、俄、朝三方分别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主张重点在各自国土上开展建设。三方的利益矛盾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加以协调,导致次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受阻。四、几点建议申建次区域自由贸易试验区。沿边地区政府可把握时机,鼓励部分区位好、发展较成熟的保税区申请设立次区域自由贸易试验区。由于参与次区域合作的亚洲国家国情、制度复杂多变,次区域自贸区应更多考虑地缘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为本区域探索一套各参与国普遍认同的制度体系。加快贸易、金融、人才等领域的创新与尝试。一是推进贸易通关便利化,提高海关的信息化水平,创新对人流、物流的管理方式。二是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自由流通,推动区域内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跨境人民币第三方支付业务等。三是争取建立或扩大离岸人民币金融业务试点,积极争取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改善地区融资环境。四是建立统一的人力-9-信息库。通过次区域内的信息共享,实现人员在次区域内就业自由和跨境认可。探索建立日常对外沟通协调机制。在定期举行的领导人会议、部长级会议、次区域协调委员会等沟通机制基础上,探索建立日常的沟通协调机制。伴随次区域内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利益冲突引发的贸易摩擦和安全事件也将频发。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及时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将部分问题消灭在萌芽期,促进双边、多边经贸的顺畅与健康发展。重点建设大通道及沿线经济带。一是依据国家的规划与部署,调配好物资与人员,加快交通、能源、电信网络,及通道沿线的城镇、乡村、口岸的规划与建设。二是沿大通道建设经济带,推动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实施产业链招商,加大引进高科技企业的力度,实现与其他地区的产业互补发展。三是积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次区域内,选择有条件的地区或城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周边农地流转,打破户籍限制,释放人力资本;加大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吸引,集聚金融资本;-10-加快对科研机构和科研项目的市场化改革,吸引人才和技术。加快打造产业园区等平台和载体。地方政府应立足区域的资源禀赋,设立产业园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亚次区域应重点发展绿色农业、能源、化工等产业园区;图们江次区域打造矿产加工、林木加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基地;湄公河次区域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争取商务部支持,在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设立更多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本土的机电、装备、生物医药等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更多平台。
本文标题:2014赛迪经济评论第4期-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沿边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4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