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3届历史中考理解运用知识点及举例
2013届历史中考理解运用知识点理解部分1、如何计算历史年代(新奇典P1;民国与公元纪年换算:公元到民国—1;民国到公元+1;如公元1949年转化为民国纪年1949—1912+1=民国48年;民国62年转化为公元纪年1912+62—1=公元1973年)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2)目的:富国强兵(3)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功;4.承认土地私有(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关键作用);5.推行县制(对后代乃至当代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行政管理制度);6.统一度量衡;(其中1、5、6属加强中央集权;富国:2、4;强兵:3)(4)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等。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a)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b)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2)、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内容:(a)迁都洛阳;(b)汉化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4)、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4、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谴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鉴真东渡:唐朝高僧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五次失败,最后双目失明,贡献: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玄奘西行: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为求取佛经精义,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历尽九死一生,贡献:促进了中国与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唐西域记》5、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趋势:魏晋南北朝以来完成:南宋原因: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占城稻,原产于越南,北宋时期引进,得到迅速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手工业:煤,称石炭,开采量世界第一(北宋);铁、铜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陶瓷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著名的制陶点有五窑,景德镇。①商业:高度繁荣,为适应商业的发展,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得到政府的鼓励,发展兴盛,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机构(广州、杭州)6、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在明末的时候,被荷兰殖民者给侵占,荷兰人在当地残酷压榨台湾人民。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登上台湾,把台湾从荷兰手中收回(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雅克萨反击战背景: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并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过程:康熙皇帝决定反击,进行2次雅克萨反击战,分别在1685年,1686年,重创沙俄,最终双方谈判。〈尼布楚条约〉中国和俄国签定的一个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历史上唯一的平等条约,1689年签定。具体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条约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以过境进行贸易。条约签定的意义: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平定准噶儿部、回部贵族叛乱准噶尔:蒙古族的一支,17世纪上半叶逐渐强大。1690年,在沙俄的支持下,噶尔丹寻找借口进攻内蒙古,并扬言要攻打北京。康熙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击溃噶尔丹。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清朝又平定了回部(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平定叛乱的意义:重新统一了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重大作用。对西藏的管理措施:①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五世达赖受到顺治皇帝册封,五世班禅受到康熙册封。②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③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挚签”制度。这些措施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清朝的民族政策:恩威并重。避暑山庄:专门供少数民族贵族觐见皇帝的地方,有台湾的高山族。目的:“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作用:对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7、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都江堰、大运河:(新奇典P10)故宫的地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雄伟的长城秦长城和明长城的比较目的秦修长城是抵御匈奴的进攻,明修长城是抵御蒙古族的进攻。东西起止点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大同,后来被称为塞上明珠。长城又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8、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关系★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结果:《南京条约》: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割地(香港岛)、赔款、关税。影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开厂。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赔款数量增大,割地范围扩大,开放通商口岸深入内地,并增开厂一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9、简述五四爱国运动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认识长征精神。★五四运动: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合理提案遭拒。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经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6月5日,上海,工人。结果:免职(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拒签;放人。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和平、自由、追求真理等。怎样发扬五四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热爱科学,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遵守学习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长征: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党缺乏斗争经验。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大草地。1935年10月,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支持。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意义: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英勇顽强、坚持到底的革命信念,表明中国共产党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途中中共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红军所到之处传播了革命火种。10、了解西安事变,认识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的原因:日本侵略导致了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响应;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11、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对比;民心向背;战略、战术的正确等。原因: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统治腐败,军队厌战;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共产党方面:党的正确领导;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得到人民的拥护;坚持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2、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新奇典P50)1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土地改革(1)、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2)、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参阅P9“土改”的相关图)(3)、作用(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14、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新奇典P31)15、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北京)——改革开放的开始(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联系歌〈春天的故事〉)高举伟大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书P79;新奇典P37)(1)、提出: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2)、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16、“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国两制(邓小平)(新奇典70)1、提出: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主要内容: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3、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香港于1841~1898年逐步被英国侵占,澳门于1553~1887年被葡萄牙侵占)二、两岸交流: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17、.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等史实.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新奇典P46)18、认识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新奇典P51)教育(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参阅P66“邓小平题词”)(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19、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
本文标题:2013届历史中考理解运用知识点及举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4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