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5-2016-1《哲学通论》
《哲学通论》第一讲绪论第一节“哲学通论”概述第二节哲学流行观点剖析第三节哲学使命与时代呼唤一、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及其素质要求(一)当代大学生的使命1、使命就是任务,就是社会、历史、民族的现实的和未来发展的历史任务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当然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3、担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4、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5、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者(二)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1、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2、哲学素质:是上述素质中起着基础和拓展作用的重要因素,哲学素养是人生中最核心的内容,决定着人生的正确决策和追求目标、体现素质境界的高低水平、影响着事业是否成功。二、“哲学通论”课的性质与功能1、哲学通论”课作为一门通识性的课程2、“哲学通论”课能够较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让学生“爱智慧”、树立问题意识、进入哲学思考。3、“哲学通论”课的开设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史论结合。三、“哲学通论”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一)“哲学通论”课与政治理论课的区别:1、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2、两者的课程涵盖范围和学科属性也不同(二)“哲学通论”课与政治理论课的联系:1、教学的主要受众和目标相同2、课程内容互通“哲学通论”课与政治理论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侧重,但又可以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不能以“哲学通论”课代替政治理论课的独特地位、把“哲学通论”课泛化;也不能以政治理论课取代通识教育,而忽视“哲学通论”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的性质。四、哲学的立场、精神、视角与境界1、人民的、无产阶级的、人类的立场2、科学精神其实质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3、质疑、反思、批判和扬弃的独特视角4、人类的、实践的、国际的境界.2、科学精神五、哲学与理性的激情1、理性(1)理性的概念: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2)理性的含义:第一,涵养性情。第二,道理。第三,理智。第四,指属于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与感性相对。(3)理性的特点:第一,冷静的态度。第二,全面的认识。第三,详细的分析。第四,后果的预知。第五,心理素质的要求。第六,多种后备计划方案;第七,优劣的互补。2、激情(1)激情的本意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心理学名词)。(2)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3)激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3、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激情。(1)哲学的理性激情,是一种驰骋人类智慧、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2)哲学的理性激情,是一种求索历史的谜底、克服人类困境的焦虑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渴望。(3)哲学的理性激情,是一种探索人生意义、阐发人生价值和追求理想生活和阐发生活理想的渴望。六、哲学与熟知、真知1、熟知,十分了解,清楚地知道。2、真知,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且真实。3、哲学是在“熟知”和“真知”基础上的“深知”。综上所述:熟知并非真知,熟知中隐含着无知,真知不是哲学的境界,而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我们要在“熟知”和“真知”基础上的“深知”。哲学的深知是对“为什么”的相关性问题的全面的、抽象的、发展的分析追问与概括。第二节哲学流行观点剖析一、元哲学观点剖析所谓元哲学是指研究哲学知识的本质、哲学理论的结构、哲学理论论证的方法与手段的学说。(一)哲学研究对象说哲学1.爱智慧说(1)哲学的字面含义:爱智慧或智慧之学,使人聪明、教人智慧的学说。目的是追求真理、获得自由。按照哲学的本性来说:哲学不是让人有智慧,而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或不够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一门学问。(2)哲学不是知识、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追求“智慧”①哲学不是知识,而是依据知识对问题的思考。②智慧不等同于知识、才能、学问,而是高于知识。③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而是对智慧的追求与热爱。(3)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①它是需要和包括主客体关系的又超越这一关系的境界;②它是建立在知识和规律性基础上又超越知识、规律的境界;③它是既讲功利追求又超越功利追求的境界;④它是对人世间一切现实活动的高远态度;⑤它是提高人的素质、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之学。(4)哲学是大爱大智①哲学是大爱②哲学是大智第一,大智是勇于并善于承认和纠正错误。第二,大智产生于:“人的理想和志向、责任和抱负,但更需要踏实而坚毅的笃行。”第三,哲学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第四,哲学的“大智慧”和“大聪明”,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追求生活信念的前提,探索经验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询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第五,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2.世界观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普遍规律说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并提供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4.认识论或知识论说这种哲学观是在反思“普遍规律说”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哲学观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的,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的。5.语言分析的哲学观(1)语言分析说的来源(2)语言分析说的是语言转向的根据(3)20世纪初的一些重要的西方哲学家明确提出:哲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语言问题。(4)“语言分析说”的哲学观的缺陷(二)哲学思维特点说哲学1.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说哲学(1)哲学是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和学问(2)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3)中国哲学中“形而上”是指对哲学、精神的求索;“形而下”则是对物质、实践层面的探索。2.批判和反思的思维方式说哲学(1)批判和反思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释问题的思维过程(2)哲学的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以一种思维方式去促进我们去积极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3.辩证的思维方式说哲学(1)哲学应是一种辩证思维,首先要注重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全面性、联系性和变化发展性。(2)哲学应是一种用矛盾的思维对事物联系发展及其状态与过程的思考,使人类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必然性,从而保证人类认识的正确性。(3)哲学应是一种从事物各个应有方面以不同的视角全面而辩证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三)“负的方法”说哲学1.哲学不是常识,而是对常识的超越(1)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①常识的世界图景②常识的经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2)常识的思维方式,就是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①常识的思维方式有待于上升为科学的、哲学的思维方式。②超越常识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历史的必然(3)常识与经验的价值规范具有双重规范性、持久性、历史性普遍性、滞后性和极端性的特点。(4)哲学对常识的超越①哲学源于常识又超越常识②哲学与常识的比较看哲学对常识的超越第一,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第二,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第三,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第四,常识的非批判性与哲学的批判性(5)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①哲学的常识化②常识哲学化③哲学常识化与常识哲学化的根本区别④哲学常识化的具体表现2.哲学不是科学(1)哲学源于科学,又高于科学(高是指境界、视角高,不是水平问题)(2)哲学以科学为基础和依据,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和升华(3)哲学研究的对象、职能、侧重点不同(4)哲学能够弥补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5)科学的常识化和科学的哲学化是人类认识发展必然趋势3.哲学不是宗教(1)哲学起源于宗教(2)哲学与宗教的区别(3)哲学是对宗教的超越二、哲学家眼中的哲学(一)西方哲学家眼中的哲学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中的哲学(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就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在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活动。(3)哲学应是人类追求真理的理性思维和正确的世界观。2.西方哲学家眼中的哲学(1)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哲学。(2)古希腊哲学家以探索世界的本原、注重理性、追求超验世界和自由精神为主要内容。(3)中世纪哲学家以神为本,探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强化爱智慧就是爱上帝,使哲学成为宗教的奴婢。(4)近代哲学家以反对神权为前提,否定神学、建立人学;追求知识、热爱科学、向往文明;提出反思,超越宗教哲学。(5)现代哲学家超越本体论、向认识论、部门哲学发展,使哲学不断实现深化。(二)中国哲学家眼中的哲学1、中国本无纯哲学,但有哲学之实。2、中国哲学大都隐含于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之中。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周易》和《老子》具有辩证法的思想。4、从科学、知识、文化、精神、人生、态度、理想、反思、世界观、管理等方面理解哲学。第三节哲学使命与时代呼唤一、哲学的功能及其当代使命(一)哲学的功能1、深化认知2、发现真理3、引导人生4、提高境界5、反思批判6、追求生命的意义(二)哲学的当代使命1、实现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引领时代的功能2、担负现代化教养使命3、多元现代化是时代发展要求,中国哲学在成就多元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4、以仁者情怀解构“社会达尔文主义”5、以整体取向补救极端个人主义6、以和谐追求扭转冲突对抗二、时代发展对于哲学的呼唤(一)哲学是文明的标志(二)哲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三)哲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四)哲学是思想的本性第二讲人的存在方式与对世界的哲学把握人是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存在的,也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把握世界的。由于人的活动的方式、内容及范围等不断变化,人自身也就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的自身的变化及其由人的活动创造的世界的变化,决定着人对世界的把握方式是多样性的。一切科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都可以说研究人的存在方式,也都是人对于世界的一种把握,但哲学的重点是研究人的最根本的存在方式,也是最宏观、最本质的把握世界的方式。第一节哲学是以反思为主要特征的对世界进行把握的思维方式一、什么是思维方式(一)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1、概念(1)概念既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又是人类认识的成果。(2)概念是人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也是将思想中的世界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社会遗传方式。2、概念框架(1)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2)概念框架的性质与水平具有不同的含义。(3)任何一个概念“概念”都只能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获得相互规定和自我规定,实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3、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与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1)世界图景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2)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3)价值规范所谓价值规范就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二)哲学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1、“人”的存在的特殊性作为生命的存在人与一切生物一样,都以新陈代谢的方式存在。不同之处在于: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性存在即“生活”。“生存”与“生活”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但有本质区别:(1)“生存”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生活”是一种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2)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有属于它的“那个物种”的尺度;人的“生活活动”则有“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3)人类的自我发展,人类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是人类自己的历史性的“生活活动”创造出来的。2、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神话、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哲学等等。(1)神话(2)宗
本文标题:2015-2016-1《哲学通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4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