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2013届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二)文综历史
12013届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1至6页,第Ⅱ卷(非选择题)7至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量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栏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材料体现了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兵家思想25.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导致宋代发生该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科举制的实行B.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C.文化教育的发展D.早期民主思想的兴起26.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自耕农和地主佃农手工工场主和雇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①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③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④体现自然经济虽开始解体,但依然处于主导地位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27.(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A.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C.民族资产阶级向外商妥协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28.20世纪40年代,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就提出发展同中共关系的积极设想,然而美国在此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却“失去了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机会”。其原因不包括A.美苏冷战的影响B.美国政府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C.意识形态的冲突D.中共政府一直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9.2010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宣布,将我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中国就此正式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今世界经济呈现美国、日本、中国三足鼎立的局面B.世界银行非常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权益C.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0.西方学者沃克曾说过:“它对公民个人与城邦的利益都是一个不公正的阻碍。对个人而言,意味着在其一生之中最有价值的一切的丧失;对城邦来说,等于是对政党制度正常动作的一个致命障碍。”沃克所说的“它”是指A.梭伦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B.梭伦出走,雅典建立僭主统治C.克利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D.伯利克里设立陪审法庭31.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此话的真正意思是美洲的发现A.促进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B.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原始积累C.导致了东西方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D.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会合交融32.有学者认为: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下列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中属于“妥协”表现的有:①实行联邦制,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②参议员每州都是2名③总统由选举产生④允许保留奴隶制度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3.下图是世界城市化进程图表。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3①19世纪尤其是18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③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④1925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50%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34.“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1948年,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在这种合作的气氛下,1950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支付同盟。”这主要说明马歇尔计划A.便利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B.加快了欧洲经济的恢复C.推动了战后西欧一体化进程D.改善了美欧关系35.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历史观的变化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40.(25分)幸福生活是人民的共同追求,但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并不一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材料二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以及佛教式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大同”这一终极目标。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以“去苦求乐”作为其幸福理想得以实现的动力,把追求快乐、幸福看着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4(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幸福观的内涵。这种幸福观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康有为的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11分)(3)材料三图中反映了怎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10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对全球化政治内涵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曾归纳为3个宽泛流派: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和变革论者。在极端全球主义者看来,当代全球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其中各个民族日益服从于全球市场的约束,意味着人类行为框架的根本性重组,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其突出特征是全球资本主义、全球治理和全球公民社会;怀疑论者则认为,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神话,全球化掩盖了国际经济不断分裂为三个主要的地区集团、国家政府依然强大的现实,认为全球化不过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和区域化,国际化依靠国家的默许和支持,甚至认为与19世纪90年代相比,世界的相互依赖程度更低;对变革论者而言,全球化的当代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全球的国家和社会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变革过程,它们努力适应着这个相互联系更紧密、但又非常不确定的世界——其中国际事务与国内事务、外部事务和内部事务不再有清晰的区分,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历史进程,既有全球整合的一面,也有分裂的一面,并相信全球化改变着国家权力和世界政治。——房乐宪《全球化的多维政治内涵及思考》评材料中关于政治全球化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题号的方框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朝野上下普遍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于是,不数月间,立宪之议遍于全国。——《清末预备立宪大事记》5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1906年,慈禧太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7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二十三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十四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涉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事实上仍同封建专制没有什么区别。下令在中央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1908年,为拉拢立宪派,采取欺骗手法,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1910年,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九年改为五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阁员中,满族九名,其中皇族又占七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机革命,民主革命更加高涨。(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为什么要实行预备立宪?(8分)(2)有人认为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社会大进步。你同意其中哪一种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7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1832年6月,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获得通过。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将一部分“衰败选区”的议席,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材料二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该法案废除了上次改革保留的“衰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将其分配给新兴城市。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别增加1个议席,伦敦增加4个议席,另有9个中等城市各获得1个议席。材料三1884年,自由党为了在农村争夺选票,缓和农村居民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进行了第三次国会选举改革,颁布了“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农村中年缴房租10英镑以上者均有选举权。——以上材料引自《人大研究》2009年笫6期《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和人教版历史选修二教师教学用书(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三次议会改革发生的共同根源是什么?(8分)(2)英国议会改革为什么能和平渐进地完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三次改革的积极影响。(7分)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益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摘自沈志华《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6材料二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摘编自吴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对朝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种转变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对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9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马寅初早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1957年7月15日《人民
本文标题:2013届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二)文综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4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