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2015-2016学年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整理
2015-2016学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选择、判断、简答等为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P7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8(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特征。P15-16主要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机械运动,宇宙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基本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P20(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历史属性。(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主张从既有的事实出发,运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认识自然界。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0(1)实践性。(2)历史性。(3)辩证性。(4)批判性。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P23(1)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4)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5)成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6.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P26(1)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相互统一的物质系统。(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3)自然界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4)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7.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1)系统性。(2)复杂性。(3)演化性。(4)广义性。8.系统自然观的作用。P29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9.人工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31(1)主体性。(2)能动性。(3)价值性。10.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34(1)全球性。(2)批判性。(3)和谐性。11.生态自然观的作用。P36(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12.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P37(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新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选择、判断、简答等为主)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P41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P4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三,科学是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第五,科学具有双刃剑作用,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成为控制人的力量。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P50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综合。主要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方面。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3.恩格斯对于科学的分类原则。P51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4.学科结构的构成。P52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5.知识结构的构成。P52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6.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P53(1)科学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从搜集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与综合材料,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较复杂的运动形式。(2)科学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3)科学发展是内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动力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物质手段。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要求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7.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P55(1)欧美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线性累积模式;证伪主义者(以波普尔为代表)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科学发展模式。(2)日本科学论:武谷三男提出科学发展“三阶段”理论,认为科学发展分为现象论、实体论和本质论三个阶段。8.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P55(1)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2)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3)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9.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P56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简答为主)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P60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P60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2.归纳和演绎的关系。P62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它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和新发明。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3.历史与逻辑的统一。P65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在认识事物时,要求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和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它是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在思维中,要求(1)思维的逻辑进程和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2)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科学家从横向和纵向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前景,具有理性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以及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4.创造性思维的特点。P67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5.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形式。P68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6.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P78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具有双向相互作用: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更为积极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7.科学实验室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P79(1)建构特定的微观人工世界。(2)隔离和突出研究对象。(3)操纵和介入。(4)追踪微观世界。8.技术思维的特点比较。P80与科学思维相比,技术思维的特点有:(1)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可行性。(2)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性。(3)科学思维是没有限制,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维。(4)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只出简答)1.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的关系。P86(一)科学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技术创新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另一种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后一种模式中科学成为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马克思把科学看作是生产力的“知识形态”,应用于生产中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马克思的“科学是生产力”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生产的紧密关联,为人们更好地发挥科学的生产力功能提供了思想基础。(二)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三)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科学技术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十八大报告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四点重大任务: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四项任务的前三项的完成,都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经济转型”密切相关。2.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P91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但马克思并未因此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有机结合起来。既不是技术决定论的,也不是社会决定论的,对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只出简答)1.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P123(一)科学技术功能观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二)科学技术战略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三)科学技术人才观中国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四)科学技术和谐观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谐观。(五)科学技术创新观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2.创新型国家的具体内容。P129(仅供参考)(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征:(1)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2)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二)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五部分:(1)技术创新体系(2)知识创新体系(3)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4)区域创新体系(5)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三)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性国家(1)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协同创新。(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3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5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