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这表明分封制A.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B.强化了宗法体制C.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D.巩固了西周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分封制有‚“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家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讲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B项不选;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易导致国家分裂,不是巩固统治。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春秋时期族刑(针对宗族)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等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D.仁政思想得到贯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中“族刑”由“整个宗族”到“三族”的变化,可知当时宗族血缘关系的范围大为缩小,这是宗法观念逐渐淡化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分封,A项不符合题意;仁政思想针对的是百姓,而不是宗族,d项错误;郡县制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与宗族没有关系,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滞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所叙述的,各朝各代对诏书传达的重视程度都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诏书对于中央的重要作用,诏书的快速传达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交流;C项不是目的是结果;D项错误,不是材料的目的。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4.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人皇宫,接受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A.削弱丞相权力B.解决王国分裂问题C.重建选官制度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材料与地方王国问题无关,故B错误。材料也并没有体现选官制度和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故C和D排除。因为他们接受皇帝的垂询实际上是在牵制宰相,限制相权,故而加强皇权,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消弱丞相权力5.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最能体现该主张的史实是A.世家大族任朝廷要职B.由中央掌控地方的賦税C.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D.抽调各地精兵充实禁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意思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管理治理天下。宋代实行科举制,A项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看不出皇帝和官僚的关系;C项正确,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体现了皇帝和官僚共同管理国家,符合题意;D项错误,不能体现皇帝和官僚的关系。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6.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A.监察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D.监察官是帝王的耳目和统治工具【答案】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御史台7.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录取名额根据各州户籍人数的多寡等进行分配,为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科举考试中采取多种方法防菹“冒籍”。但“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冒籍”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根除C.户籍制度不尽合理D.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加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举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在古代政府根据各州人数多少不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导致地域名额分配不均,所以会出现考生到录取名额多的地区参加考试,符合题意的是A项,B项错误,不是科举制本身的弊端;C项错误,户籍制度不合理应该是国家对户籍的管理与科举制无关;D项错误,冒籍看不出人身依附关系。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8.朱元璋在立国初就规定了皇室不得与大臣通婚,推行选秀女制度。从民间良家选取后妃,这些后妃的娘家人一无社会背景,二无社会地位。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A.宦官专权B.外戚干政C.地方割据D.相权过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皇室不得与大臣通婚”和“民间良家选取后妃……娘家人一无社会背景、二无社会地位”可知朱元璋防止外戚专权,故B项正确;材料选秀女制度,与宦官无关,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相权过大,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加强君权9.明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运行如常,并未亡国。这反映出A.君主专制制度趋于成熟B.万历皇帝治国之术娴熟C.明朝行政机制比较完善D.丞相总理朝政运转顺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万历皇帝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运行如常,并未亡国说明此时的明朝行政机制比较完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B项错误,与“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不符;D项错误,明朝废除了丞相。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完善的行政机制10.清政府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指由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则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人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A.军机处已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军机处直接参与了机要政务的决策C.“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D.“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直接由皇帝军机处”,毫无疑问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所以答案选D。A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机处已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项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权;C项不选,材料不能体现决策的失误减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1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提出了“哲学王”的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柏拉图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A.雅典民主政治改革不彻底B.雅典按财产多寡定公民等级C.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暴露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柏拉图强调国家应该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而把政府交托给他们,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是最能够理解永恒的善的人,他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雅典道德沦丧,故C项正确;材料与雅典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柏拉图不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期,故B项错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12.《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说明罗马法A.以私法作为立法的基础B.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司法程序过于注重形式D.是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所列举的案例均涉及到私有财产问题,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正确答案为B。AC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D不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罗马法发展到成熟阶段是指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13.英国首相布朗在任时,曾曝出国会下议院议员冒领国家补贴资金的丑闻,造成当时布朗领导的工党内阁处境艰难,反对党和部分工党下院议员发出要求布朗下台的信号。如果下议院通过了对布朗内阁的不信任案,可能导致A.内阁可以不予理睬B.国王出面进行仲裁C.布朗辞职内阁留任D.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照英国惯例,内阁受到下院反对,首相可以提出辞职,也可以选择改组内阁,以利于重新获得国会信任,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与英国代议制特点不符;B项错误,国外是统而不治的;C项错误,英国内阁首相和内阁大臣是集体负责制.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的代议制·内阁与议会关系14.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芦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了政府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选A。B项是19世纪的;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就开始限制王权了;D项错误,国外此时已经没有权力了。考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责任内阁制15.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国会将贸易决策权在一定时期内授予总统,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谈判并签订贸易协定,该协定不需要国会批准即可生效。这一规定反映出美国A.总统可以凌驾于参议院之上B.立法机构服从行政机构C.国会与总统有较量也有妥协D.三权分立原则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所以体现国会的立法权对总统行政权的制约,美国总统是权力中心,但是不存在权力在议会之上,故A项错误;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相互牵制,分权制衡,不存在服从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会行使立法权,对总统签订贸易协定权力的调整,权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故C项正确;材料中权力的变动是一个正常的流程,并没有体现对三权分立的破坏,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16.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总统竞选人布什和戈尔围绕佛罗里达州选票计箅的有效性,诉诸司法。美国最高法院以7票对2票决定重新点算选票的过程违宪,因为选票重点没有在弗罗里达州展开。这一事件表明A.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最高法院判决大选无效C.最高法院法官可以决定谁胜选D.美国权力机关分权制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A项错误;最高法院的法官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美国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原则。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分权制衡17.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5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