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5-2016高中历史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习题人民版必修1
1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三元里抗英1.原因:鸦片战争期间,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2.概况。(1)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包围了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时逢大雨,英军枪炮皆哑,而手持刀、矛、锄把的群众趁机猛攻,人数越聚越多,直至英军增援部队到达,才解救了被围英军。(2)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侵略者惊恐万分,后来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试图在新疆扩张势力,新疆面临危机。(2)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噶尔,两年后攻占南疆各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1870年又将势力扩张到北疆。(3)1871年,俄国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2.经过。(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1876年,左宗棠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清军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第二年向南疆推进,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3)1877年底,清军攻克喀什噶尔,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所有地区。3.意义:打击了列强,维护了民族利益。4.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的签订,中国收回了伊犁,但被俄国割占了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5.新疆行省的设立。(1)目的: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2)设立: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2答案: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意义:使新疆重回祖国怀抱,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的阴谋破产。►应用示例“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A.强调西北塞防重要B.强调东南海防重要C.主张放弃西北塞防D.中国西北边疆形势严峻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1)时间、地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2)经过。①北洋舰队突遭日军偷袭,仓促迎战。②海军提督丁汝昌先受重伤。③“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率官兵英勇作战。④“致远”舰弹尽粮绝,开船撞向日舰,不幸中水雷与船同沉。⑤战事持续五个多小时,最后以日舰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终。(3)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命令“避战保船”,退入威海卫军港,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1895年,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原因: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①时间:1895年5月到10月。②领导人:丘逢甲、徐骧、刘永福。③主要战役地点:新竹、台中、彰化、台南,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日军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击,死尸使溪水为之断流。结果: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最终失败。(3)意义:充分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篇章。3►应用示例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C)①百日维新②《马关条约》的签订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甲午海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四、义和团反帝斗争1.背景和兴起: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挺身而出,1899年,在山东掀起了义和团运动。2.抗击八国联军侵华过程。(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殊死战斗。八国联军进犯天津时,义和团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起猛烈进攻。(2)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3)慈禧太后迫于帝国主义的强大军事压力,决定出卖义和团,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义和团两面受敌,最终失败。3.性质、意义:义和团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应用示例“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你认为此民谣应出自(B)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北伐战争期间课堂点睛试用“一、二、三”(一条主线、两大战场、三种方式)归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一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两大战场——军队的反侵略斗争、民众的反侵略斗争。三种方式——人民的自发斗争、军队有组织的抗击侵略的斗争、军队与人民相互配合的斗争。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4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A)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解析:从诗中关键词“三元里”判断诗人描述的事件是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故正确答案为A项。C项错在“帝国主义侵略”的表述上,当时资本主义还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某博物馆展出一组有关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材料,其中有一段关于老王1895年参加反割台斗争的日记,以下哪些军队名称最有可能出现在老王的日记里(D)A.左宝贵的部队B.义和团C.丁汝昌的部队D.刘永福的黑旗军、徐骧的义军解析:在反割台斗争中,主要的力量是刘永福的黑旗军及丘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左宝贵的部队和丁汝昌的部队是甲午战争时期的;义和团在1898年才兴起,主要集中在直隶、北京、天津地区。3.光绪帝曾赞扬照片中的人物:“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据此判断照片中的人物是(B)A.左宝贵B.邓世昌C.聂士成D.丁汝昌解析:结合照片和课本知识,可知照片中的人物是邓世昌。4.“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是(C)5①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④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迫使它们退出了山东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19世纪末流行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主要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采取“扶清灭洋”的政策,结合图片“打鬼烧书图”,“打鬼”指打击洋人,“烧书”指销毁来自西方的一切书籍等,体现了笼统、盲目排外的性质。5.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反映是(C)A.“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提时事’四字”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包括清政府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斗争。6.下图是《三元里人民在牛栏岗英勇抗击英军场面》,据此画,以下四个评价中正确的是(A)A.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地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B.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开始的标志C.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高潮D.暴露农民阶级阶级局限性最典型的一个事例解析:B项叙述与题意中的阶级属性不符,C项是对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分析,D项与题意无关。7.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6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①丘逢甲这首诗创作于1896年②两位领导人都表达了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立场③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悲愤心情④实现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8.(2015·湛江测试)《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蜡。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A.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了敌意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D.农民阶级完全认清了基督教的反动本质解析:题干中拳民“见……以为”和“遇……以为”事实上是以古老中国传统的封闭的观念去臆想被他们痛恨的外国传教士,这体现的是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误解。B、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9.(2013·汕头质检)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该是指(C)A.清末新政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根据“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可知它仇视一切外洋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义和团运动。10.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C)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从“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可见孙中山看到了义和团落后的一面,材料后半段给予义和团运动所体现出的精神足够的肯定。二、非选择题11.阅读以下一组图片,回答问题。7请回答:(1)从影响方面来看,上述图片有什么共同点?(2)上述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哪些发生在广东地区?(只要求写图片序号)(3)你觉得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4)近代前期四次反侵略战争的结局如何?试作原因分析。解析:此题以四幅历史图片作为材料,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重点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运动的结果和影响等。答案:(1)共同点: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气概;显示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正义性。(2)图一和图二。(3)近代列强一次次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传统;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4)都以晚清的失败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告终。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战胜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12.(2015·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第一小问修改建议,可以从历史的真实性出发判断,比如日本教科书认为日本吞8并朝鲜是得到欧美支持、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等不符合史实;第二小问理由,可以结合甲午战争的史实和战争性质分析。答案: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在华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列强持默许态度。修改建议二: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侵中国”。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列强对中国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性的。素能提升1.(2014·天津文综)《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
本文标题:2015-2016高中历史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习题人民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6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