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八年语文第3课蜡烛学案
1北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课题第3课《蜡烛》学案1课型单一课日期2015、9、27主备于洪杰审核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课文,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2)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过程与方法:以生小组合作为主,教师点拨指导重点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学习重难点:重点:读课文,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难点: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学法:1、探讨研究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学案引领自学】一、自学内容:1、教师指生多种方式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体会文意。2、积累重点文学常识。3、体会本文的体裁及特点。4、了解写作背景。二、自学质疑:三、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烧灼()腋窝()颤巍巍()匍匐()()瓦砾()拂晓()鞠躬()()2、解释词语:瓦砾:精疲力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颤巍巍:3、文学常识:西蒙诺夫,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代表作品: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4、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南斯拉夫等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打击法西斯侵略者。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随军经过东欧各国,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写下了这篇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友谊的战地通讯。5、了解文体:本文是一篇。(一)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同:用事实说话。2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3.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4.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5.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6.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释疑点拨】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训练提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拂()晓肃穆()烧灼()瓦砾()地窖()鞠()躬精疲力竭()名副其实()天翻地覆()2.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出那些水。(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在老妇人的近旁。(3)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几小时的,她一捧又一捧,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②附近一带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炸死了。A.工夫竟然甚至B.功夫竞然甚至C.工夫竟然乃至D.功夫竞然乃至3.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是()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朝方场上走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A.她也不打算跨过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面前B.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面前有一段还没炸断的铁栏杆拦着C.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面前,她也不打算跨过去D.在她面前拦着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小结: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课后巩固:作业:完成训练题在作业本上。学生反思:我的收获是:我的不足是:我的改进措施是:3北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课题第3课《蜡烛》学案2课型单一课日期2015、9、28主备于洪杰审核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以生小组合作为主,教师点拨指导重点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难点:重点: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点。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法:1、探讨研究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学案引领自学】一、自学内容: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自学质疑:三、自学检测:1.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2.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释疑点拨】探究主旨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象征意义)?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训练提升】二、阅读理解(一)(1)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2)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3)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4)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4声叫了起来。(5)“看呀!”那红军说,(6)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7)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8)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9)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10)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jūgōng();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11)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jīngrǎo()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12)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1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1.在原文括号内为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选文中两次出现“这时候”,请说出具体指什么时候。3.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这有什么特殊意味?4.第⑦段对蜡烛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请找出第⑨段描写老妇人的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6.画曲线的语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7.为什么在第(12)段不点出人物的姓名,而只说“南斯拉夫的母亲”和“苏联青年”?小结: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课后巩固:学生反思:我的收获是:我的不足是:我的改进措施是:5训练题参考答案:1.Bènmú鞠躬惊扰2.第③段的“这时候”是指当那一连红军已经占领了那座桥,再没炮弹落在方场上的时候;第⑨段的“这时候”是指当红军战士围着坟堆静默的时候。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4.一方面是照应上文,对烛光进一步交代,另一方面这微弱的烛光也象征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5.动词略。老妇人庄严而郑重的举动表现了她内心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6.环境;勾勒出战争破坏后的景象,控诉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7.不写出姓名,揭示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情同母子。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八年语文第3课蜡烛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7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