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511《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同步练习答案
1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同步练习答案模拟题一:一、单选题1.C(P27,31)2.A(P59-60)3.B(P124)4.A(P334)5.D(P196)6.D(P1)7.B(P47)8.D(P113)9.C(P196)10.C(P230-232)二、简答题11.(P248)折衷的决策方法的具体步骤是:(1)要求决策者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确定一个乐观系数α。应当注意,α的取值范围是0≤α≤1。(2)计算各个备选方案的预期收益值。其计算公式为:各个方面的预期收益值=最高收益值×α+最低收益值×(1-α)(3)比较各个备选方案的预期收益值,从中选出具有最大预期收益值的方案作为决策的最优方案。12.(P272)贡献毛益率是以相对数的形式反映产品的获利能力。贡献毛益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大。而变动成本率是反映企业产品获利能力的一个反向指标。变动成本率越高,获利能力就越小。就企业某种产品而言,贡献毛益率与变动成本率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数量关系,两者之和等于1,即他们之间属于互补性质。三、案例题13.(P165)(1)设生产A种糖果x箱,B种糖果y箱,可获得利润z元,则此问题的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为(2)目标函数为z=40x+50y(3)适合使用图解法。(4)OA:y=0,AB:3x+y-900=0,BC:5x+4y-1800=0,CD:x+2y-720=0,DO:x=0由z=40x+50y得它表示斜率为,截距为的平行直线系,越大,z越大,从而可知过C点时截距最大,z取得最大值。所以,即生产A种糖果120箱,B种糖果300箱,可得最大利润19800箱。14.(P62-64)(1)E(甲)=100×0.4+200×0.2+300×0.4=200(万元)E(乙)=100×0.3+200×0.4+300×0.3=200(万元)(2)σ(甲)=0.4×(100-200)2+0.2×(200-200)2+0.4×(300-200)2=8000σ(乙)=0.3×(100-200)2+0.4×(200-200)2+0.3×(300-200)2=6000(3)(P62-64)(1)因为E(甲)=E(乙),D(甲)D(乙),所以乙方案好。(4)比较方案的优劣首先看各自方案的期望值即平均值,期望值大的方案较优。当期望值一样时,需要比较二者的方差,方差是方案取值与期望值的偏离程度,偏离程度低即方差小说明取值与期望的偏差小,数据比较集中,此时方案较优。第二部分选答题四、(P131)(1)平均指数,就是将各个个体指数进行综合平均而得出的综合比率指标,即平均比率指标。它是总指数的有一种形式,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方法。(2)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联系在于,在一定的权数下,平均指数就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区别在于平均指数作为一种独立的总指数形式,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使用,而且它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广泛应用价值。五、(P90-93)(1)常用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数学模型法。2(2)应用时距扩大法时应注意:①只能用于时期数列。②扩大后的各个时期的时距应该相等。③时距的大小要适中(即时距扩大程度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应用移动平均法时应注意:①被移动平均的项数越多,修匀效果越好。②移动平均所取项数,应考虑研究对象的周期。③如采用偶数项移动平均,需进行两次移动平均。④移动平均所取项数越多,所得趋势值项数则越少。⑤移动平均的项数不宜过多。应用数学模型法时应注意:对原时间序列拟合数学模型时,要弄清原时间序列趋势的变动形态,然后在此基础上配合合适的数学模型,以更准确地描述其长期趋势变动情况。六、(P247-251)(1)常见的影响因素有决策的方法、决策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其对待风险的态度。(2)风险性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期望损益值的决策方法、等概率的决策方法和最大可能性的决策方法。期望损益值的决策方法一般适用于: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具有明显的客观性,而且较为稳定;拟解决的决策问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重复的;决策的结果不会给决策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的情况。等概率的决策方法适用于决策人员无法预测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的情况。最大可能性的决策方法一般适用于某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状态所出现的概率,但各个备选方案期望值却相差不大的情况。七、(P271)(1)品种结构稳定假设要求在一个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中,当产销量发生变化时,原来各种产品的产销量占全部产品产销总量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或者说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2)产生上述要求主要是由于各种产品的获利能力不同,其产销结构及综合贡献毛益率会影响损益平衡点的确定结果,所以只有基于品种结构稳定假设进行的损益平衡分析才是有效的。模拟题二一、选择题1.A(P94)2.C(P67)3.B(P25)4.A(P199)5.C(P23)6.C(P62)7.C(P16-17)8.C(P139)9.A(P238)10.B(P243)二、简答题11.(P280)可以得出以下重要规律:(1)在损益平衡点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越大,企业可以实现的利润就越多,或亏损越少;反之,销售量越小,企业可以实现的利润就越少,或亏损越大。(2)在销售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损益平衡点越低,企业可以实现的利润就越多,或亏损越少;反之,损益平衡点越高,企业可以实现的利润就越少,或亏损越大。(3)在销售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损益平衡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大小。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总额越大,损益平衡点就越高;反之,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总额越小,损益平衡点也就越低。(4)在总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损益平衡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销售价格的高低。单位销售价格越高,损益平衡点就越低;反之,单位销售价格越低,损益平衡点也就越高。12.(P25)研究变量的次数分布特征,除了考察其取值一般水平的高低外,还需要考察其各个取值的离散程度。它是变量次数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对其进行测定在实际研究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各个变量值之间的差异大小,从而也就可以反映分布中心指标对各个变量值代表性的高低。其次,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大致反映变量次数分布密集度曲线的形状。三、案例题13.9.(P245)(1)决策风险与概率直接相关,因而在决策风险进行衡量时应当着重考虑期望值、标准差、3标准差系数等因素。(2)甲产品的利润期望值:E(甲)=30000×0.2+20000×0.5+15000×0.3=20500(元)乙产品的利润期望值:E(乙)=40000×0.4+10000×0.3+0×0.3=19000(元)(P246)(3)要衡量两种方案的风险程度,必须先得出两种方案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4)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甲产品的利润期望值大于乙产品,甲产品的标准差小于乙产品,甲产品的标准差系数小于乙产品的标准差系数。标准差系数越大说明生产的风险越大,在进行决策时,一般倾向于选择标准差系数小的方案,综上所述该企业应该选择生产甲产品。14.(P274)(1)损益平衡点的销售量为:30000/(140-40)=300(件)利润=1500×(140-40)-30000=120000(元)(2)(P274、283)(1)涨价后损益平衡点的销售量为:30000/(160-40)=250(件)利润为:(160-40)×1500-30000=150000(元)单位销售价格变动百分比为:(160-140)/140≈14.3%利润变动百分比为:(150000-120000)/120000=25%单位销售价格的敏感系数为:25%/14.3%≈1.75(3)说明单位销售价格每提高1%,利润就会相应地增加1.75%,进而说明单位销售价格对利润的影响比较大,企业可以通过涨价提高利润。第二部分选答题四、(P236)(1)如果信息是相关的,那么其应当符合以下两项标准:第一,它必须是对未来状况的预测,包括预计的未来收入、成本数据等。第二,它必须包含各方案之间的差别因素。在预期的未来结果中,只有那些会随所选方案的不同而改变的结果才是与决策相关的。(2)历史数据是已经发生结果的反馈,尽管它们有助于对未来的预测,但其本身与当前决策是不相关的,因为决策只能影响未来的结果,任何决策都无法改变既成事实,所以,历史数据于决策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五、(P206)(1)决策树是对决策局面的一种图解。它是把各种备选方案、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及各种损益值简明地绘制在一张图表上。用决策树可以使决策问题形象化。决策树便于管理人员审度决策局面,分析决策过程,尤其对那些缺乏所需数学知识从而不能胜任运算的管理人员。(2)决策树的绘制步骤有:①绘出决策点和方案枝,在各方案枝上标出对应的备选方案。②绘出状态点和状态枝,在状态枝上标出对应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值。③在状态枝的末端标出对应的损益值。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决策树。六、(p230-232)(1)决策分析中各行动方案的取舍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各行动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损益值,二是各种客观状态出现的概率值。(2)最优行动方案对客观状态的概率变化越敏感,其稳定性越差,可靠性也就越低。(3)要降低所选最优方案的敏感性,增强其稳定性,就需要对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进一步调查,获得补充信息,从而对过去估定的先验概率分布进行修正,用既包含了先验信息,又包含了样本信息的后验概率分布再进一步进行决策分析。七、(P138-139)(1)若干个有联系的经济指数之间如能构成一定数量对应关系,就可以把这种经济上有联系、数量上保持一定关系的指数之间的客观联系称为指数体系。(2)编制指数体系应以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理为依据。由于在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可以固4定在基期或报告期,所以可编制不同的指数体系。但无论编制哪一种指数体系,有一个条件是必须遵守的,那就是各个因素对现象影响的总和应该等于现象实际发生的变动。为了保证这个条件的实现,应当遵守的原则是:同一个指数体系中的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要分别固定在不同时期。一般来说,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应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即采用派氏指数公式);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应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即采用拉氏指数公式)。模拟题三一、选择题1.A(P25)2.B(P122)3.C(P81)4.B(P298)5.D(P294)6.A(P24)7.B(P32)8.C(P196-197)9.B(P239)10.A(P288)二、简答题11.(P54-56)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表示为P{X=xk}=Pk,k=1,2,3,…。常用的离散型随机比那里的概率分布有两点分布、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12.(P59)(1)集中性。正态分布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该位置也是分布的中位数和众数。(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以x=μ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3)均匀变动性。正态分布曲线由μ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分布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分布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平缓。(5)μ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三、案例题13.(1)平均值=万吨)(7.60616810078207380715068006500...121nynyyyyniin(2)逐期增长量(万吨)—300350230440280(3)累积增长量(万吨)—30065088013201600(4)(万吨)时间序列项目累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的个数逐期增长量之和平均增长量3201-616001-14.工资总额的变动:%4.113500567a001101babEE变动:67500567a0011bab(2)相对数分析:职工人数指标=%1051000
本文标题:201511《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同步练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7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