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5下半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文化与伦理0948答案
一、简答题1.简述德性论。德性论就是认为人们的正确的行为必须遵循适度和中道的理性原则,这是判断某一行为道德价值的最根本的标准,人们的心灵中融渗着这种理性就是具备了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指肉体方面的优秀。他说:“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所以,“德性就在灵魂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他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一种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2.网络伦理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网络谣言肆无忌惮。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常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出现了网络谣言,伴随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谣言呈激增之势。与一般谣言相比,网络谣言无须面对面传播,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危害大等特点,容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家形象造成严重影响。网络谣言所具有的特点,使其不能不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2)个人隐私暴露无遗。网络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同在,人们在共享他人信息的同时,经常以牺牲个人信息为代价。当我们感到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事实上个人的私人空间却变得越来越窄。在网络世界里,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很容易一览他人的私人信息。互联网便捷了信息的联络,但也使个人的隐私信息暴露无遗。(3)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网络欺诈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通过非法编制诈骗程序、发布虚假信息、篡改数据资料等手段,非法获取信息、实物或金钱等网络违法行为。网络诈骗比其他诈骗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其诈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常见的有黑客诈骗、网友诈骗、网络钓鱼诈骗等多种形式。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会危及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4)网际关系疏离冷漠。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互动频率。如果善加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更加亲密。但由于网络信息的简单化和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反而疏离冷漠了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那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空间中异化为以网络和数字符号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人—机—人互动的冷冰冰的网际关系,具有了虚拟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网际关系已严重危及人际关系的正常状态,使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4.试论网络文化霸权带来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问题:(1)意识形态的移位;(2)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改变;(3)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改变;(4)文化素质降低,导致情感偏移;对策:(1)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科技文化产业化进程;(3)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4)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5)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中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二、材料分析题2.答:体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伦理道德认识差异华夏文明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明,其对于伦理道德阐述有着独特的认识,孔子时期就已经在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了,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这一观点有了现代社会的定义以及内涵①对于老人们,伦理道德是一件很大的事,作为一个家族的成员就必须要有伦理道德的观念②对于年轻人而言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好像并不大,这种观念并没有根植于他们的心中③对于小孩子而言,他们正处在对于这一观念的培养过程中。危害:一、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北京心理医院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验证儿童青少年网瘾患者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上网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却较前更为严重。初期只是表现为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引发紧张性头疼、心血管疾病,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甚至有导致死亡的危险。网络成瘾对儿童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儿童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创伤;儿童青少年网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儿童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带来的大量教育上的问题,染上网瘾的儿童青少年,被网络挤占了原本属于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导致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儿童青少年网瘾者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会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三、弱化道德意识儿童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缺少了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人性恶的一面也可能会因为没有道德的约束而得到充分的宣泄,这就弱化了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四、影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首先,儿童青少年网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同时,儿童青少年网瘾者沉溺于虚拟完美的网络世界之中,从网络游戏中得到了个人成就感、个人归属感的满足,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其次,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还造成了儿童青少年与他人交往频率的减少,迷恋人机对话模式,对着电脑屏幕行文如水、滔滔不绝,丢掉键盘鼠标就变得沉默寡言,在现实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出现障碍,还获得一种名叫“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怕与人见面、谈话,见人就紧张,面红耳赤,颤抖等。五、影响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体现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在网络大行其道,网络内容丰富复杂,良莠不齐。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儿童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儿童青少年网瘾究其本质,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自控能力薄弱,更容易形成网瘾。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网瘾倾向,一定要到专业的心理医院及时诊治。鉴于以上伤害,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预见网络时代教育的新特点新需求,积极探寻网络给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造成的深刻负面影响的新对策,扬利避害以防患。我认为预防中学生网络伤害以下几种对策: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网络道德教育水平。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网络世界的出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舆论与法律规范不能有效行使监督作用的情况下,教师更应明确网络道德修养的任务与责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学会上网,学会与网络打交道,通过网络教给我们获取知识宝库的钥匙,翱翔于“网络天地”。充满挑战与竞争的今日教育,促使我们去努力追求、拓展提高和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即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抗诱惑能力,增强自己的网络免疫力和对网络先进文化的吸收能力,明确哪些网络行为是善的、哪些网络行为是恶的、哪些网络行为是美的、哪些网络行为是丑的。只有你会了,才能高屋建瓴,告诉学生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才能进行网络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效指导。二、利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意志薄弱的个体,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意志坚强的个体,则能克服各种不良信息,坚持遵守正确的网络道德。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政治课的优势,在道德文化传统及哲学思想的教育中贯穿当前网络社会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能力。除语文、政治外,在历史、地理等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也可适时地渗透网络德育的教育。三、正确选择网络信息,规范网络行为。在青少年阶段,主要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通过互联网络,孩子可以学习如何判断、检索、选择、核对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其危害不亚于网络游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经过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搜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四、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德”教育相结合。中学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中学生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萌动和发展,同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走极端。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其社会压力,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为此要定期开展了师生讨论会,及时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五、利用计算机课程呵护中学生的网络情结。计算机课是中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因为,在计算机课上有专业老师授课,可以学到许多网络知识,提高自己上网的技术水平。计算机老师可以利用许多有趣的技术手段,把学生从单纯的上网聊天,上网游戏中吸引开。如教学生利用电脑设计自己的学习网页,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利用网络编程序,甚至可以利用学校电脑机房设计校园网络园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促进学业,使中学生的网络情结得到呵护,又使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引导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大力为中学生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这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能满足中学生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社交、体验新奇变动等心理需要,有利于其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公德心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使中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另外,广泛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中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上网,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父母、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新技能,才能减少成年人与中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对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预期和有效引导。六、培养学生的“五自主”能力。“五自主”能力即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控制、自主探索能力。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信息污染”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加之中学生缺乏自律,很可能放纵本我的欲念,偏离道德轨道。因此,培养学习的“五自主”能力,使其明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什么,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绝的道德规范,并相应形成真正符合网络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网络教育与德育工作是时
本文标题:2015下半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文化与伦理0948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76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