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一图二(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材料二“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丝绸之路”的美称?(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8.历史上,大多有所作为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请回答:(1)西汉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2)光武帝为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了庞大的行政开支,严惩贪官污吏。此外,他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有何历史意义?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材料二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材料三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三“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12.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3)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4)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2.答案要点:(1)图一: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图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2)标准文字:小篆。通用字体:隶书。(3)秦始皇。具体内容: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历史影响: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4)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答案要点:(1)韩非子。(2)提示:①呈现形式要科学、简明。如设计一:参考华师大课本第44页的方框式;设计二:可以采用大括号和直线连接并用的形式;设计三:可以采用金字塔的形式。采用阅卷组集体认为合理的其它形式,也可。②基本内容要正确、书写无误。应包括: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郡守)、县(县令或县长)。③文字符号位置要适当、合乎史实。4.答案要点:(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2)“族诛”、“连坐”。(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5.答案要点:(1)霍去病。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2)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3)皇帝:汉武帝(刘彻)。贡献: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6.答案要点:(1)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2)道路:丝绸之路。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3)结论和认识: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7.答案要点:(1)主要活动:出使西域。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3)西域都护的设置。8.答案要点:(1)汉高祖: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2)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3)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使国家长治久安。9.答案要点:(1)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作用: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官渡之战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7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