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7课《溜索》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7课《溜索》教案1/67《溜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顺故事情节。2.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3.学习人物敢于迎接自然挑战的胸怀,感悟小说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2.感悟小说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教学难点: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体会小说精巧的结构。教学准备:学案、PPT课件、课前搜集关于怒江、溜索的资料、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PPT投影)(怒江大峡谷、溜索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几幅图片(怒江大峡谷)这是云南的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上下航行更不成。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图片展示“溜索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7课《溜索》教案2/6阿城的小说《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滇西马帮溜索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到怒江大峡谷感受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活方式。(投影并板书课题)2.链接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主要作品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知识链接: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发扬传统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和民族气派的文学。“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代表作家分别有刘心武、冯骥才等和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二、投放学习目标(投影PPT)1.了解文章内容,理顺故事情节。2.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巧的结构。3.学习人物敢于迎接自然挑战的胸怀,感悟小说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三、检查预习,积累知识1.读准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并注意标红字的字形。腮.帮(sāi)坠.落(zhuì)呕.吐(ǒu)盘桓.(huán)涓涓.(juān)俯.身(fǔ)顷.刻(qǐnɡ)寻思.(si)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7课《溜索》教案3/6脑髓.(suǐ)跺.脚(duò)呼哨.(shào)鬃.毛(zōnɡ)战战兢.兢(jīnɡ)锱铢..必较(zī)(zhū)探视千钧之力拳打脚踢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绷。千钧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2)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溜索”这一标题有何作用?交流明确:交代了渡河工具;作为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故事情节;点出了小说的核心事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1~9):溜索前经历,马帮抵达高峻险恶的怒江,等待溜索过江。发展、高潮(10~21):溜索过程,沉着冷静的马帮汉子在首领沉着冷静的指导下溜索。结局(22~25)溜索后,全队顺利渡到对岸,再次上路。五、精读课文,分析人物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交流、讨论、明确)1.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人公?“我”、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汉子、马帮中的其他人。马帮的首领是主人公。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7课《溜索》教案4/6(小说中的“我”在渡怒江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汉子们的勇敢无畏;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马帮在首领带领下溜索的英勇无畏的过程,更具有真实感。)2.马帮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以“我认为马帮首领是一个________的人,从___________这一句可以看出来”这一句式回答。交流明确:(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细心、认真、负责)(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关爱别人)(4)回声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动作描写,鲜活的刻画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沉着冷静的神态。)(5)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抖一抖裆,说:“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首领眼力好、经验丰富。)小结:马帮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3.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1)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瘦小汉子极其利索的溜索过程和溜索后的气定神闲。)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7课《溜索》教案5/6(2)首领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首领和队员之间的默契。)六、品味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浏览课文,圈点勾画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并在课本旁边做批注。(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细节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高悬、险峻的特点,同时运用心理描写抒发了“我”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烘托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淡定的姿态。)(2)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粘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手掌向上托着,寻思几时才能有水洗一洗血肉。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小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的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环境的险恶,又衬托了马帮汉子从容不迫、沉着稳重。)七、拓展延伸,体会主题思考:小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写一群马帮汉子过河溜索的经历,赞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赞美了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7课《溜索》教案6/62.结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鹰选择了蓝天,便注定在悬崖间盘旋俯冲;牛选择了跋涉,便注定要过峡谷仙境;马帮汉子选择了大山,便不畏惧悬岩峭壁。路在前方,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就要迎着险路勇敢前行,坚持、勇敢地走下去,直走到成功的那一天。八、布置作业,延伸阅读1.熟记文中的重点词语(字音、字形、词义)2.运用一系列动词,写一段人物爬山或过河的过程。(100字左右)板书设计:溜索溜索前:“我”极端恐惧“我”粗犷豪迈溜索中:汉子、首领沉着冷静勇敢无畏溜索后:“我”惊魂未定乐观向上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本文标题: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7课《溜索》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8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