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9.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借重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古诗,首先是熟读古诗,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学前准备1.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学生)2.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师生)3.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学习重点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学前准备1.预习生字,自读古诗。(学生)2.收集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师生)3.《元日》相关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每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2.板书诗题:元日。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2.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1.写出下面传统节日的时间。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用时:15分钟)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2.给下列字注音。屠()苏()欲()魂()牧()异()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用时:1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1)“除”是什么意思?(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齐读后两句1.了解作者王安石。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小组交流讨论问题。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4.结合图片理解3.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曈曈:__________________符:____________________诗意: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诵读感悟。(用时:5分钟)1.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我希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学诗题、理解诗意使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细读《清明》。(用时:15分钟)1.学生自读古诗,互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思考: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他们的心情如何?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想象路人和牧童的对话,理解“遥”的妙用。4.用自己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关风俗。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4.发挥想象,写出路人和牧童的对话。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细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时:15分钟)1.自读古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习俗。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者。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异”和“倍”。4.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什5.选择“异”的不同意思。①不同的;②奇异,特别;③另外的;④奇怪。惊异.()异.口同声()异.乡()异.香()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么?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诗意。三、再读悟情。(用时:8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3.背诵古诗。6.默写古诗《清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知作者—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本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诗意,在读、悟、品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段◆品读诗句,了解诗意。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好。(学生读古诗)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孤独心情。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表达出了诗人在他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生3:“倍”字用得好,中国人有节日团聚的习俗,在重阳节,诗人的这种思念之情比平时更加强烈。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么,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情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是的,这句诗流传千古,成了思乡的佳句,现在有许多的海外游子也借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呢?生:这句话是说每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10.纸的发明课题纸的发明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教学时,我先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缺点,最后展示了纸的发明对全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用时:5分钟)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这是用什么做的?2.小结,揭题。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3.板书课题。1.学生交流回答:课本、作业本是用纸做的。2.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3.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用时:15分钟)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3.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注意“携、累”的读音。2.掌握多音字“累”和“鲜”。3.认读词语。4.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读拼音写词语。wěidàjìlù()()bǎocúnōuzhōu()()jīnɡyànshèhuì()()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2.再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式的缺点。3.与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进行比较。板书:竹片、木头→笨重帛→价钱太贵麻→粗糙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过程。纸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西汉时代,用麻造纸。2.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书、纸的缺点。2.按课文顺序列举祖先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龟甲和兽骨→()→()→()四、总结巩固。(用时:5分钟)1.课件出示书和纸的发展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复述。2.布置课堂作业。1.通过课件直观感受祖先记录文字的艰难和纸的发展过程,并复述这一演变过程。2.书写生字、词语。3.读拼音,写同音字组词。zhōu广()欧()bǎo()护()贝教学反思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将课文读通顺,并学习生字,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了解纸不断演变的过程,再通过课件直观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学习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目标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品读第4自然段。(用时:20分钟)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3.根据原文,思考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1.自由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材料:树皮、麻头、稻草、破布过程: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优点: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2.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3.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4.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了解发明意义。(用时:10分钟)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2.联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1.纸的发明意义重大:传到朝鲜、日本;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2.自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的伟大意义。5.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有什么重大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3.作业: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1.交流纸给我们带来的便利。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深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3.收集资料了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过程。6.选取一个古代发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先帮助学生理顺纸的发展过程,再了解发明的意义。教学思路清晰,最后的拓展延伸,不仅扩展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纸的发明》教学片段◆自主探究,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师: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伟大的发明是怎样诞生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2~4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生1: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创造了文字后,把文字记载在龟甲和兽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生2:后来,人们把文字记载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穿起来,成为一册书,很笨重。生3:再后来,人们在蚕丝织成的帛上写字,虽然轻便,但价钱太贵不能普及。生4: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人们用麻造纸,但这种纸粗糙,不好写字。生5: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为原料,造出了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的纸。师:同学们学得认真,总结得较好,我们一起读读蔡伦造纸的过程,说说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呢?(生齐读)生1: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得到。生2:蔡伦造的纸轻便好用,而且价格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师: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让我们赞叹不已,更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没有纸的发明,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读书学习的便利。11.赵州桥课题赵州桥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生活在现代的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
本文标题: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8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