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毫针法目的(5分)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评估(10分)1.病人:一般资料,既往史,病情,治疗,当前的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伴随症状。病人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针刺局部皮肤情况,解释操作目的。2.室温、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等。准备(5分)1.护士:洗手,戴口罩。2.病人:核对、确认,取适宜体位,暴露针刺部位并保暖,适当遮挡病人。3.用物:治疗盘、毫针盒、皮肤消毒液、无菌棉签、无菌棉球、清洁弯盘、无菌持物镊,必要时备毛毯、屏风。4.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光线充足。流程(60分)1.定穴:拇、食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病人的感觉(酸、胀、痛),以确定穴位。(8分)2.消毒: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术者消毒手指。(6分)3.进针:选用型号适当的毫针,检查针柄、针体及针尖有无质量问题,根据需要选择进针方法(指切法、夹持法、提捏法或舒张法),正确进针。(10分)4.行针:运用提插法或捻转法行针,产生酸、麻、重、胀并向远端扩散即为“得气”,根据需要采用补泻手法调整最佳针感,留针10~20分钟。(6分)5.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滞针,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6分)6.起针:右手持针柄轻微捻转在皮下时,以左手拇(食)指端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同时迅速将针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起针时应从上到下,最后核对针数,防止遗漏。(8分)7.整理:协助病人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6分)8.终末处理。(5分)9.记录。(5分)注意事项(5分)1.遵医嘱执行或仅在四肢部位针刺。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要取得病人的信任,消除紧张情绪,选择一次性或质量好的针具,掌握好适应证和禁忌证。3.准备选穴,正确掌握进针方法、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重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较弱者刺激强度不宜过大。4.操作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评价(15分)1.病人和家属理解针刺的目的,主动配合。2.定穴准确,进针后病人有“得气”的感觉,体位舒适,并注意保暖。2.耳穴埋籽目的(5分)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评估(10分)1.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病情、主证、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2.病人的既往史,女性病人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怀孕。3.病人的心理状态,耳郭皮肤情况,解释操作目的。准备(5分)1.护士:洗手,戴口罩。2.病人:核对、确认,取侧卧位或坐位。3.用物:治疗盘、皮肤消毒液、棉签、镊子、王不留行籽和胶布、剪刀、弯盘、探棒。流程(60分)1.定穴: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10分)2.皮肤消毒。(10分)3.埋籽:将王不流行籽粘于7mm×7mm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拇、食指指腹按压3~5分钟。(10分)4.观察: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根据需要留籽2~3天,教会病人和(或)家属按压的方法。(10分)5.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10分)6.终末处理。(5分)7.记录。(5分)注意事项(5分)1.耳郭有炎症、冻伤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2.选穴准确,动作轻巧。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得气”的感觉。3.撤籽后,若局部红肿、破损,应及时消毒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评价(15分)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耳穴埋籽的目的并主动配合。2.病人有“得气”感,症状缓解。3.病人和家属能演示留籽按压的方法。3.艾条灸法目的(5分)用点燃的艾条熏灸穴位或患处,以温通经络,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如胃脘痛、痛经、泄泻等。评估(10分)1.病人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当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情况。2.病人的心理状态、文化层次、合作程度,解释操作目的。3.病室温度、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等。准备(5分)1.护士:洗手,戴口罩。2.病人:核对、确认,取合适体位,暴露艾灸部位,保暖。3.用物: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玻璃瓶、清洁纱布,必要时备毛毯。流程(60分)1.定穴:根据病症选择腧穴或施灸部位。(10分)2.施灸:点燃艾条一端,距离皮肤2~3cm进行烘烤,根据病情选择温和灸、雀啄灸或回旋灸,随时弹去艾灰,以病人感到温热、局部皮肤少起红晕为度。(15分)3.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病情变化,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痛感及不适。(10分)4.施灸完毕:将艾条插入小口玻璃瓶中,彻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10分)5.安置病人: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5分)6.终末处理。(5分)7.记录。(5分)注意事项(5分)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2.规范操作,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若灸后出现皮肤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玻璃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评价(15分)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艾条灸的目的,主动配合。2.病人感觉温热、舒适,症状缓解。3.病人安全,无灼痛或烧伤。4.拔火罐法目的(5分)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口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以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缓解因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并可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评估(10分)1.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主证、发病部位及相关情况。2.病人的体质,局部皮肤的情况,有无妊娠等。3.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操作的认识及合作程度,解释操作的目的。4.病室的温度、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准备(5分)1.护士:洗手,戴口罩。2.病人:核对、确认,取合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遮挡病人。3.用物:治疗盘、95%乙醇棉球、血管钳、火罐、火柴、酒精灯、弯盘、小口玻璃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流程(60分)1.定穴:核对部位或穴位,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火罐,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损坏。(10分)2.拔罐:乙醇棉球干湿适度,用血管钳夹紧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下段绕1~3周后迅速抽出,同时立即将火罐扣在选定的部位,使其吸附于皮肤表面。一般留罐10分钟,以皮肤紫红为度。(15分)3.灭火;将点燃的乙醇棉球稳妥的放入小口玻璃瓶内灭火。(5分)4.观察:罐口吸附情况,局部皮肤的颜色,询问病人有无不适。(5分)5.起罐: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10分)6.安置病人: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5分)7.终末处理。(5分)8.记录。(5分)注意事项(5分)1.选择肌肉较丰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操作前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3.防止烫伤或烧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4.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消毒敷料并保持干燥,防止感染。5.高热、凝血机制障碍、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评价(15分)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拔火罐的目的并主动配合。2.火罐吸附紧密,无脱落。局部皮肤紫红,无烧伤、烫伤,病人感觉舒适,症状缓解。5.刮痧法目的(5分)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在病人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以疏通腠理、调畅气血、逐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评估(10分)1.病人的一般情况、既往史、现病史、当前主证、治疗、发病部位及伴随症状等。2.病人的体质、局部皮肤情况,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3.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本操作的认识、合作态度。4.病室的温度、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准备(5分)1.护士:洗手,戴口罩。2.病人:核对、确认,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保暖,遮挡病人。3.用物:治疗盘、刮具、治疗碗内盛少量石蜡油、纱布2块、弯盘、浴巾。流程(60分)1.定位:再次核对,选择正确的刮治部位。(10分)2.手法: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用刮具蘸少许石蜡油,在所选的部位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红充血瘀点为度。(20分)3.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病情变化,询问病人有无不适。(10分)4.刮毕: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5分)5.安置病人: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5分)6.终末处理。(5分)7.纪录。(5分)注意事项(5分)1.有出血倾向及局部皮肤有病变者禁用。2.病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对流风,以防复感风寒,加重病情。3.刮痧手法正确,用力均匀适度,注意勿损伤皮肤。4.刮痧后可饮温水或温热饮料一杯,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搔抓。评价(15分)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刮痧的目的、意义并主动配合。2.病人体位合理,感觉舒适,皮肤出现瘀斑,局部无破损。6.熏洗法目的(5分)运用中药煎汤,趁热熏蒸、淋洗或浸浴患处,以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缓解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等症状,促进伤口愈合及关节功能康复。评估(10分)1.病人的一般情况、既往史、现病史、当前症状、发病部位等情况。2.病人的文化层次、心理状态,对本操作的认识、合作态度等。3.病人的体质、熏洗处皮肤情况,解释操作的目的及配合要点。4.病室的温度、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准备(5分)1.护士:洗手,戴口罩。2.病人:核对、确认,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保暖,遮挡病人。3.用物:治疗盘、药液、水温计、熏洗盆、橡胶单、中单、治疗巾、镊子、纱布、弯盘、卵圆钳、大浴巾、支架,必要时备屏风。流程(60分)1.定位:核对熏洗部位,根据需要垫好橡胶单及中单。(10分)2.熏洗:将药液倒入熏洗盆内,加热水至所需容量,测量水温至所需温度,先熏蒸患处,至少温降至适宜温度时再用药液淋洗患处,熏洗过程中注意水温不可过低,防止受凉。(20分)3.观察:药液温度、局部皮肤情况及病情变化,询问病人有无不适。(10分)4.熏洗完毕:清洁并擦干局部皮肤。(5分)5.安置病人: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5分)6.终末处理。(5分)7.记录。(5分)注意事项(5分)1.妇女经期、妊娠期禁止坐浴、熏洗。、2.冬季注意保暖,尽量少暴露肢体,并适当加盖衣被。3.熏洗方法正确,药液温度、容量、熏洗时间适宜,药液不宜过热,一般以50~70℃为宜,防止烫伤。4.伤口熏洗时,应执行操作规程,;包扎部位熏洗前应揭去敷料,熏洗后更换无菌敷料重新包扎。5.依据熏洗部位的不同选用合适的物品。所有用物需清洁消毒,一人一用,避免交叉感染。6.熏洗后需休息半小时方可外出,以防感冒。评价(15分)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熏洗的目的、意义并主动配合。2.病人体位合理,感觉舒适,局部无烫伤,被服、床单位无潮湿。7.敷药法目的(5分)将药物膏剂或新鲜中草药捣烂后,敷布于患处或穴位,从而缓解因各种疮疡、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及慢性咳喘、腹泻等病证。评估(10分)1.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当前主证、治疗、发病部位等情况。2.病人局部皮肤情况,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3.病人的文化层次、心理状态,对本操作的认识、合作程度。4.病室的温度、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准备(5分)1.护士:仪表大方,鞋帽整洁,洗手,戴口罩。2.病人:核对、确认,再次解释,关闭门窗,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敷药部位,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用物: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或压舌板、棉纸、纱布、胶布、绷带等,必要时备毛毯、屏风。流程(60分)1.清洁皮肤:取下原敷料,方法正确,用盐水棉球擦去原药迹,观察患处情况及敷药效果。(10分)2.摊药:摊药方法正确,不污染他物。根据患处的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用油膏刀或压舌板将药膏均匀的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将棉纸四周反折。(10分)3.敷药:将药物敷于患处,敷药面积应稍大于
本文标题:15中医传统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9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