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15年申论热点全知道《安徽日报》阅读笔记2015年3月起
2015年3月10日,《安徽日报》第11版,——标本兼治欠薪顽疾每到年关,各级政府都要求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建设领域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然而,各地农民工集中上访、越级上访等讨薪群体性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一些地方还出现农民工为欠薪堵路、封桥甚至跳楼等极端现象。(第一段,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农民工讨薪)长期以来,建设领域始终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高发领域。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与建筑领域的“潜规则”有关:一是工程项目层层转包;二是工程项目由建设方先行垫资,按工程进度结算;三是许多施工企业只是按月发给农民工一定的生活费,工资到年底或工程完工时集中结算。另外,也有少数项目单位因资金调度困难等因素,以工程质量、工程验收、项目审计为由,拖延工程款及时结算。这诸多环节中任何一环出了问题,农民工都会“躺着中枪”,辛苦一年却拿不到劳动所得。(第二段,根据问题,分析原因:非法分包;结算弊端)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工程项目层层转包,然而绝大多数工程项目的承建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往往通过私下转包方式,将资金、经营风险、安全生产等压力层层转嫁给包工头,导致主体不明、权责分治,农民工成为最终受害者。而绝大多数最底层的包工头不具备合法的用工主体资格,与农民工之间是没有劳动合同的“劳务关系”。农民工如果拿不到工资,不仅wei权成本过高,走一套完整的“一裁两审”(一次劳动仲裁和两次法院判决)的程序时间太长,而且即使赢了官司,也只能拿到最低的劳务费。(第三段,进一步分析问题根源:主体不明、权责分治)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中,80%以上是由于开发商拖欠包工头工程款导致的,且多数是相互间经济承包纠纷与劳动纠纷交织在一起,形成很长的债务链,增加了解决欠薪的难度。(第四段,加入统计数据分析,更有说服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治本”之策是依法按月足额发放工资。有专家认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根本在于规范建筑市场,从源头上改善建筑市场的环境,彻底铲除非法分包这个恶疾。同时,住建、人社等部门加大齐抓共管力度,建立并落实工资保证金制度,项目单位和建筑企业设立专门的工资定期支付账户,主管单位对责任单位进行监督,使工资月清月结;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完善建筑企业信用考核管理体系,将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作为参与投标资格和资质年检的主要依据。(第五段,解决措施:层层分包—规范市场;结算弊端—工资保证金制度、工资定期支付账户;主体不明、权责分治—落实准入和清出制度、完善企业信用考核管理体系。)总体框架:第一段,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农民工讨薪第二段,根据问题,分析原因:非法分包;结算弊端第三段,进一步分析问题根源:主体不明、权责分治第四段,加入统计数据分析,更有说服力第五段,解决措施:宏观上规范市场;微观上,结算弊端—工资保证金制度、工资定期支付账户;非法分包-主体不明、权责分治—落实准入和清出制度、完善企业信用考核管理体系。2015年3月10日,《安徽日报》第12版,——守护蓝天如何用好法律武器3月起,一场摸清排污单位底数、剑指违法行为的环保大检查行动在全省展开。当月,《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我省多管齐下,让《条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立法治霾为环保铸利剑《条例》是全省改善大气质量的重要法宝,为依法治理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立法治霾的好处,一方面通过制度安排,使排污者止步于“不能”;另一方面,则高举利剑,使排污者止步于“不敢”。《条例》5个亮点:亮点1,超标排污要重罚;亮点2,按日处罚无上限;亮点3,行政问责不含糊;亮点4,源头防控污染物;亮点5,多源全过程监管。法治思维破解多重挑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法律的威严也在于执行。一方面需出台与条例相配套的具体管理办法;另一方面,需铁腕执法,治污不能只对事、不对人,需对环境违法责任人“零容忍”,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以严格执法体现法律威慑力。《条例》赋予环保等部门强有力的监管权力和手段,并强化问责制度,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以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己任,敬畏法律、严格履职;另一层面看,《条例》之严,也要求所有排污者彻底丢掉幻想,不逾矩,不越规,有效降低污染负荷,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多管齐下让“高压线通电”《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因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需切实统筹协调,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创新管理体制、联动机制、管理方式监管措施,我省将明确各级政府坏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界定环保等相关部门职能,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环境监管体制。环境监督部门将加强与公安、检察、政法等部门在打击污染犯罪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联合调查和移送机制;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环境违法案件有效执行机制;通过公开环境信息,曝光排污者的违法行为,倒逼企业增强治理污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015年3月11日,《安徽日报》第9版,——尽早与“买路钱”说再见前不久,某市宣布提前结束两条城区快速路通行费收费,尚未还清的103亿元贷款本息,将由当地政府财政全额埋单。政府掏钱,让收费公路提前迈入免费时代,真正实现还路于民,使公路回归服务公益的本质,这一做法赢得一片“赞”声。(第一段:某地政府为公路埋单获赞)公路姓“公”,本应包含在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内。长期以来,各地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通过贷款等方式修建公路,再伸手向车主收费,偿还债务,用于养护。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不仅不顾民意,大上“贷款修路”项目,收费公路比比皆是;还有地方想方设法延长收费期,俨然把公路当成“摇钱树”。“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异化为“留下买路钱”的民生顽疾。(第二段:公路收费由来及异化)不仅如此,巨额公路收费去向不透明,交通领域寻租腐败滋生,“高级路”暴露“低质量”等问题,让社会各方对收费公路的质疑声不断,适时取消公路收费,转变公路发展方式,民意呼声很高。(第三段:进一步阐释异化的危害,点出解决措施)可喜的是,已有地方政府愿意回应民众期待,体现责任与担当,摆脱公路经济效益依赖,还公路服务以公益性本质。去年1月,深圳提前取消一条正在运营期内的高速路收费,政府为此花费约27亿元回购资金;乌鲁木齐此次取消两条快速路通行费收费,将使当地小型车辆车主每年免去1220元开支,大型车辆车主将免缴1450元,同时受益的还包括外地进入乌鲁木齐的车辆。(第四段:正面例证)收费公路免费后,短期来看地方政府好像做了“亏本买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还路于民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减少民生支出,降低物流成本,而且改善了交通环境,为地方“软实力”加分不少,也有利于倒逼政府在“公路账本”上精打细算,挤压成本泡沫,变以往的传统粗放管理方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第五段:还路于民,怎么看:(长远看)社会效益方面——民生支出、物流成本、交通环境;地方软实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同时,应当看到收费公路回归公益服务,也是交通运输业适应新常态,服务国家战略、改善民生的大势所趋。当前,交通运输投融资改革正步入“深水区”,应推动建立规范的支持交通发展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过去那种“政府修路,百姓凑钱”的模式有望被打破。(第六段:还路于民,怎么看:(宏观看)全面深化改革大势所趋。还路于民,怎么办:根本上解决,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打破旧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在管理运营公路时,应多算社会效益“大账”,少计较经济效益得失,兼顾效益和公平,通过深化收费公路改革,更好地服务和惠及民生。(第七段:总结,算大账,惠民生才是王道。)总体框架:第一段:某地政府为公路埋单获赞第二段:公路收费由来及异化: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摇钱树第三段:进一步阐释异化的危害,点出解决措施第四段:正面例证第五段:还路于民,怎么看:(长远看)社会效益方面——民生支出、物流成本、交通环境;地方软实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第六段:还路于民,怎么看:(宏观看)全面深化改革大势所趋。还路于民,怎么办: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根本上解决,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打破旧模式。第七段:总结。算大账,惠民生才是王道。2015年3月11日,《安徽日报》第3版,——从严治党“新征程”:还政治生态以“山清水秀”(以下是整理后的)3月6日和9日,习总书记两谈“政治生态”:“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净化政治生态,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取向。让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强力“治污”政治生态明显好转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政治生态,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应当看到,一个时期,我们的从政环境或政治生态发生了一些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就是突出的表现;个别政治生态恶化的地区或单位,甚至出现大规模吏治腐败、窝案连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生态建设。一方面通过实施“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于细微处带动党风、政风的切实转变;另一方面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多管齐下,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中央敢于直面问题,坚决铲除一手遮天的“霸王树”、沆瀣一气的“腐败连理枝”。赢得民心良好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在一些政治生态出问题的部门和地区,往往存在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利益输送等现象。不少干部一方面心理及其厌恶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从于所谓的“潜规则”,产生了“双面人”式的干部,他们内心也极为渴望政治生态彻底好转。大环境的改善,带来官员自觉自省自重意识的加强和回归。久久为功建设良好政治生态永远在路上在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通过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抓住“关键少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会议上,反复强调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系列重要工作,在“破”和“立”两方面都做足文章。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中央注重抓好主要领导干部这一“关键的少数”,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必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腐败是种“慢性病”,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因此,必须要有勇气和胆魄坚持到底。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要重视制度建设,在国家层面推进法治建设,在党内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才能使“潜规则”真正无立足之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突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重要的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只有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遏制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大小小的关系网,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才能像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样,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思路框架净化政治生态,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取向。——忆往昔,政环境或政治生态发生了一些问题——看今朝,大环境的改善,带来官员自觉自省自重意识的加强和回归——路怎样走,在“破”和“立”两方面都做足文章——展未来,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2015年3月12日,《安徽日报》第5版,——找到归属感,融入城市安新家(以下是整理后的)一些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却无法在城市安家,无法将心安放在城市。如何让他们留下来,过得好——有了一技之长,心里才算踏实,才能在城里立足——政府和企业要通过构建终身培训体系,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这就要求,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同时,还要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大力开展以在岗农民工为主的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本文标题:15年申论热点全知道《安徽日报》阅读笔记2015年3月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9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