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18《杨修之死》学案
18*《杨修之死》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3、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4、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5、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重难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的启示。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资料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背景探视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文体浅谈“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一、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庖.官()夏侯惇.()鸡肋.()主簿.()恃.才放旷()分食讫.()佯.装()心恶.之()大簏.()伺.察()谮.害()麾.军()阜.()绰.刀()2.解释下列重点词义。主簿:班师:恃才放旷:谮害:佯装:绰刀:适庖官进鸡汤:数犯曹操之忌:人皆不晓其意:丕如其言:植然其言: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二、合作探究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2.课文围绕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写了哪几件事?试着概括复述。3.找出后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中,曹操心理反应的词语。4.再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5.课文中哪些情节是顺叙?哪些是插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三、拓展延伸默读课文,理清七个材料的前后顺序,分析插叙与倒叙的区别。检测反馈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庖官()(2)食讫()(3)佯惊()(4)伺查()(5)谮害()(6)诈败()(7)麾军()(8)绰刀()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适庖官进鸡汤()(2)数犯曹操之忌()(3)人皆不晓其意()(4)丕如其意()(5)植然其言()(6)但曹有问()4.填空。(1)《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人名)的长篇小说,从文中看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是。(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指的是、和。其中过五关斩六将指的是。当堂达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候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薄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薄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5.上文中曹操为何以“鸡肋”为夜间口号?你认为杨修是否猜中了曹的心意?6.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7.结合全文看,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它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8.结合全文,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课外迁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于碑背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彘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彘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7.这是《世说新语》中关于杨修的一则故事,文中表现了杨修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的“魏武”指谁?表现了他什么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人物赏析1.再读课文,由文中写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再结合杨修与曹操的表现,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用原文回答。二、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杨修被杀的原因。三、拓展延伸如何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检测反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庖.官()食讫.()佯.惊()伺.查()谮.害()诈.败()麾.军()绰.刀()2.对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②欲要进.兵/适庖官进.鸡汤③故.先收拾行装/操问其故.④欲立.植为世子/立.斩之A.①相同,②③④不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C.①②③相同,④不相同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⑴适.庖官进鸡汤⑵数.犯曹操之忌⑶人皆不晓.其意⑷丕如.其言⑸植然.其言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喝刀斧手推出斩之.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A.以.今夜号令以.大簏载绢入急回帐召惇问其.故人皆不晓其.意操方.麾军回战马超方.忆杨修之言5.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睡不踏实,于是手里提了一把钢斧,围绕着营寨,暗暗地巡逻。B.(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曹操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C.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随即将杨修的尸体收回进行厚葬,并且下令回朝。D.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6.仿照示例,写出含有加点字及意义的成语。例:修以鸡肋之意对.对答如流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⑵急回帐召惇问其故.()⑶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⑷在此无益,不如早归.()二、整体感知1.填空。《杨修之死》作者________,________(时代)小说家。本文节选自《_________》,这部小说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2.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认为最恰当、最准确的一项是()A.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B.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C.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D.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3.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B.倒叙C.插叙D.补叙本文属于哪一种?()4.本课的主要意图是()B.C.D.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B.表现曹操难容贤良,滥杀无辜C.表现曹操借除杨修以消除隐患D.表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5.你认为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叙的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文中一句话说明曹植与杨修意气相投的原因和亲密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操已有“杀修之心”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段的三件事情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中的“借”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能从积极的角度为杨修想出一条避免杀身之祸的计策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阅读(一)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旋涡中去了,这才是杨修真正的杀身之祸。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三子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
本文标题:18《杨修之死》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3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