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1949—1976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整合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包含大陆、港澳台文学,华语地区的华人写作。1、革命文学:2、左翼文学: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这一创作方法影响深远,延续到当代。3、抗日根据地文学: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追求。4、解放区文学:《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成为当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范本。二、当代文学的今生1949第一次文代会,被认为是当代文学的起点。三、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差异一、多元文学生态转型为一元文学生态,大批成名作家放弃写作。A.文学成为主流政治思想的文学表达。B.题材和审美表现“工农兵”生活二、当代作家的文化素养整体下落,作家地域背景转移A.主流作家的学历下落,文化与知识背景趋向乡村和本土。B.作家地域背景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转移。四、当代文学史的时间段划分:三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雄强女性,大姐,护士,老大娘)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至今:新时期文学。第一阶段:1949——1966年。史称“十七年文学”。延续延安文艺和解放区文艺的方针和政策。狂热的政治激情与英雄主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狂热性。但五四传统依旧存在,形成潜在的对抗。第二阶段:1966——1976.史称“文革文学”。“文化专制”“极端政治化”第三阶段:1978——至今。史称“新时期文学”。特征:思想解放,恢复了五四文学传统。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主旋律、消费型、纯文学三分天下。文学规范下的矛盾冲突1、“方向”在争论中延伸:①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文坛三公案之一),②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判。③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文坛三公案之二)④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5)(文坛三公案之三)⑤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⑥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判《我们夫妇之间》(对此小说的批判:玩弄人民,脱离生活)2、文学新时代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北平毛泽东郭沫若周扬实质:确立文艺发展方向。新体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重大题材和主题,英雄形象,追求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文代会的观点:①艺工具说。文学是承载意识形态的工具。②同路人说。排斥非无产阶级作家。③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论。1949年后发展为正直直接进入文学。3、新民歌运动从“好同志”到“屡教不改的反党分子”4、“十七年”文艺思想斗争和文艺运动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了延安文艺传统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规范,但这一规范在具体实践中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文学争论和文学运动展开的。认识这些文学争论和文学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17年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课本第23页:毛泽东《讲话》:“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式之一,是文艺批评”。但在十七年文学中,文艺批评不再是对作品个性化或者科学化的解读,而成为了提现政党意志的手段。5、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文坛三公案之一)批评的缘起:1951年3月《文艺报》对《武训传》提出质疑,同年5月,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被批评原因:宣传封建文化、宣传改良主义与投降主义对《武训传》进行批判的影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斗争,讲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个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从《武训传》大批判开始,就已经注定。6、费斯泰洛奇瑞士著名教育学家,一生都在孤儿院工作,致力于让“下层”的孩子也能接受良好教育,最终使平民教育在瑞士得以普及,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被称为“教圣”十七年诗歌创作主题狂欢与颂歌的激情、探索与信仰的焦虑——十七年诗歌创作17年诗人群体的构成:1.诗坛主力:创作旺盛,但仍保有独立思考,坚持着解放区的文艺创作规范和形式,探索诗歌大众化的方向。创作上主要表现为政治抒情诗体式。贺敬之、郭小川。2.老诗人:遭遇创作上的困境:郭沫若,何其芳,臧克家、冯至、田间,艾青等。3.青年诗人,创作上大胆,有突破。如公刘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判《我们夫妇之间》:玩弄人民,脱离生活对俞平伯《红楼梦》的研究批判,对胡适的批判(1954)(文坛三公案之二)胡适:资产阶级学者,自由主义者、拥护国民党政权,但与蒋介石发生过正面冲突。红学派——“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有新旧之分。自清代乾隆年间《红楼梦》产生以来到1919年“五四”以前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评点派,一为索引派。其共同特点是煞费苦心地要在《红楼梦》中找出与历史上的真事、历史上的真人相同之处。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结论说本书是作者曹雪芹的家史,俞平伯继承了胡适的“自叙说”导火线: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缘起:1954李希凡、蓝翎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认为俞平伯从主观唯心论出发,将小说内容归结为“色”、“空”观念,曲解了作者。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3——1955.1954年,因向中央上书《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状况的报告》,史称“三十万言书”而受到批判,并于1955年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首要分子,5月18日被捕入狱。1965年被判有期徒刑14年,1969加判无期徒刑。1979年出狱。1980年平反。胡风的思想是“资产阶级唯心论”“是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胡风的文艺思想——北师大教授童庆炳胡风反对:周作人林语堂“兴趣”、“性灵”主义左联的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提出了主观战斗精神轮:1.生活第一位,不能脱离生活谈趣味或者性灵。2.只有题材只有技巧都还不是创作的全部条件。最重要的是条件是作家在有了创作题材之后还必须有“主观精神”的燃烧与介入才有艺术性,反对革命文学的概念化和公式化。胡风批判以下五个观点:“作家要从事创作实践,非得首先具有完美无缺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不可”“只有工农兵底生活才算生活”;“只有思想改造好了才能创作”;“只有过去的形式才算民族形式”;“题材有重要与否之分,题材决定作品价值”胡风提出主观战斗精神:“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对丁玲“反革命集团”的批判。唯一一个被毛泽东赠诗的女作家——武将军,可抵三千精兵。文学。爱情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丁玲从五四而来,又从五四走向共产主义,思想上还留有浓厚的五四启蒙主义色彩,这就和革命新政治文化不相兼容,她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在1942年就受到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央领导的批评。《我在霞村的时候》革命队伍里,鲜明女性意识的凸显。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特点:一.抓重大事件、主要生活,进行礼赞。二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浪漫主义。三.形式多样,“信天游”体与“楼梯体”楼梯诗:借鉴马雅科夫的重音节诗而创立,意义的顿歇为单位,将诗句拆行排列,一句诗排列成四五行,下一行比上一行低两格,意义重要的词放句首突出。《桂林山水歌》“是一篇独具风采的山水歌,也是别出心裁的祖国颂”。诗歌的核心句子就是“指点江山唱祖国”。第二部分由抒写客观景物为主,转入到以抒发主观心境为主。结尾:共产主义理想的闪光贺敬之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异同:同:宏伟抒情,形式多样。异:在处理个人——群众之间的关系上,贺敬之从不或极少表现冲突。而郭小川的诗歌充满矛盾,如何这种“危机”是这些作品的主题,如《望星空》。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民间历史传说的整理(从50年代初开始持续到末期)《阿诗玛》(彝族叙事诗)《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藏族叙事诗,是讲述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主要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降生,即格萨尔降生部分;第二,征战,即格萨尔降伏妖魔的过程;第三,结束,即格萨尔返回天界。班扎古鲁白玛是梵文,意思是莲花生大师。)《仓央嘉措情诗》。革命生活《复仇的火焰》《王贵贵与李香香》。代表诗人:闻捷。李季繁荣原因:56-57“百花时代”的文艺政策58-59“新民歌运动”。闻捷《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选自《天山牧歌》闻捷诗歌创作特点:(1)异域风情,牧歌情怀。(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富有戏剧性,诗意感受。50年代,对少数民族民间诗歌的整理,成为一个热潮。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当代提供了一种文献,更在于发掘了政治之外的人性与美好。战歌时代: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战歌,以“充沛”的战斗激情表现战斗性主题的诗歌,如郭小川《保卫我们的党》,这一时期也出了很多劣质的诗歌。十七年诗歌的丰富与复杂性:1.一体与异质: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下,仍然有诗人在挖掘个人主体性(郭小川、曾卓、绿原)2.一体化与继承性:继承了左翼文学的传统,促进了政治一体化的文学体制。3.民族化:十七年诗歌构建的民族共同体加强了民族性。十七年的小说:1.农村题材小说。2.历史小说3.通俗小说十七年至文革的文学观念:1.文艺为政治服务2.主题先行:在创作之前,就应该确立一个明确的思想观念,即主题。3.人物形象英雄化、概念化。写工农兵英雄人物,必须按照他的阶级属性进行塑造“三突出”(“三陪衬”):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4.情节结构的公式化:工农业题材写路线斗争;战争题材写进退得失;革命历史斗争题材以人物的成长为主。5.表现形式上的通俗化、大众化。十七年小说创作1、十七年两大文学创作题材:农村小说、革命历史次要题材:都市、工业、非主流小说典型的题材决定论2、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背景:①求作家关注那些事件、运动;②要求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与农村一致显:对“显示斗争”的强调、对国家意志的提现传播隐:民间文化形态3、赵树理代表作《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老百姓爱看,政治上起作用”①利用通俗方法将国家意志普及②站在民间立场上通过小说向上传递蜜饯的声音。即做人民与国家权力机构的桥梁,这是赵树理不可取代的特性。4、《登记》赵树理建国后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1950年6月《婚姻法》颁布①经济政治上的翻身并不等于传统封建思想和习惯势力对劳动妇女的禁锢的结束(民间思想有藏污纳垢的一面)③向上传达民众的思想,向下宣传政策。新政策的执行宣传还不够到位,必须多为民众考虑5、《锻炼锻炼》时代背景:大跃进、农村合作社整顿运动赵树理的矛盾:显性文本:批判落后农民,宣传国家政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隐性文本:对大跃进农村怠工的真实反映,写出了农民的压抑(检出民间本位)6、大跃进:1958——1960,全国开展的极左路线运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但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落后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迅速改变的。7、《锻炼锻炼》文本呈现出复杂性,表面是作者对杨小四这样的青年干部的称赞,对王聚海这样和事佬的干部和对落后农民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大跃进农民消极怠工的真实反映,以及杨小四背后政治权利的无形压力。看似主旋律,实际有一些与主旋律违背的主体,这就是赵树理的高明之处。8、《三里湾》故事梗慨:秋收——扩社——整社——开渠人物形象:①王金生:体现了年轻的农村干部的风采,正直无私,顾全大局②王满喜:农村中进步的青年③常有理、能不够:农村中的泼妇形象。自私、愚昧、凶悍、保守,同时又有着普通劳动妇女的一些美德。显性文本叙述的是农民在当的领导下走合作化运动的宏大叙事。隐性文本则表现了作家对待合作化运动的矛盾心态,暗示了权力对农民自主选择生产方式的强制干预。9、对赵树理创作的评价及其创作特色:赵树理一贯坚持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创作主题,他也把自己的小说命名为问题小说。正是这样的创作思想,使得赵树理的小说充满了紧张的复合关系①主题:农村与国家意志(显性)②艺术手法:A、隐形民间立场。民间文艺手法(讲故事)B、语言的日常口语化(东南地区群众口语)C、家庭、家族和社会民俗(如《三里
本文标题:1949—1976年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3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