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1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1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1.1从六经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从《伤寒论》太阳、少阴、少阳三篇理论为基础在临床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擅长运用六经辨证法辨证论治心系疾病,并根据此理论进行遣方用药。此外,梅教授擅长对心系疾病相关症状进行辨析,认为太阳病心悸之病位在心,认为外感以及杂病见结代之脉、动悸之证者多与心阴阳气血受损相关,治疗针对病机,用阴阳双补之炙甘草汤作为首选方药。1.2从脏腑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认为脏腑功能相辅相成,心病可以影响他脏,他脏有病也可影响及心,故而心的病变,常需辨有无其他脏腑兼证。如对心肾同病辨为心肾阳虚证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上多用真武汤加减治疗。1.3从气血津液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认为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易生痰化瘀,导致痰瘀互结而为病,临床常见胸闷、胸痛、舌质暗,苔腻或黄或白,脉沉滑等证,常以小陷胸汤为主方加减,配合活血祛瘀之药治疗。2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临证经验研究2.1辨治病毒性心肌炎临证经验梅教授认为临床诊疗应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进行具体辨治,如应注重表证解与未解等。若表证未解,首重解表,若表证已解,当据心脏阴阳之盛衰,或温养少阴,或养阴清热,或根据脏腑相关理论而定治法。梅教授临床中常以《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炙甘草汤、《温病条辨》复脉汤类等诸方为主,辨证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频发早博者,每每获效。2.2辨治冠心病临证经验梅教授认为,在现代生活、社会等因素影响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痰瘀密切相关,临床上常用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法加以治疗,并善用经方、时方和药对。常用方有小陷胸汤、柴胡陷胸汤、小柴胡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对为柴胡、黄芩,当归、川芎,竹茹、枳实,玄胡、郁金,土鳖、红花等。2.3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证经验梅教授认为,本病以少阴寒化为主要病理变化,故温法当为其基本治法,以《伤寒论》真武汤为代表方。随其证候发展与演变,梅教授认为临证之中,本病多伴血瘀,常以温阳化气利水法为主,多配伍活血之品,尤以具有活血利水双重功效的药物最为合适,如泽兰、益母草、地龙、水蛭、蒲黄等。2.4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病临证经验梅教授认为,少阳邪郁,痰浊内阻为本病常见证候之一,临床常以和解少阳,清热化痰之法治疗。临证之时常用小陷胸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温胆汤等治疗。梅教授还认为,临床上痰瘀亦为本病常见证候,故拟活血化瘀之法治疗,除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丹参之类外,亦常用土鳖、水蛭、地龙、全蝎等虫类药物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伤寒论》是古今名中医医家必修的医学典籍,其建立的六经辨证是中医最早的辨证方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梅教授博览古今医籍,结合临证实践,精思细辨,求实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1从六经辨证论治心系疾病张仲景以《内经》六经分证等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在《伤寒论》中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而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方法的基础,对中医临床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全面分析了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综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宿疾兼夹等多种因素,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将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n1。因此,全面认识和理解六经辨证才能够灵活地将其运用于中医临床辨治过程中。梅国强教授认为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强弱,疾病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因素对疾病进行整体分析和辨证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病症,进行综合分析、辨证,归纳其病变部位、证候特点、传变特点、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并进行相应诊断、治疗的辨证方法乜1。对于心系疾病的治疗,梅教授多从《伤寒论》太阳、少阴、少阳三篇理论作为基础进行阐明和发挥。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常常结合外感内伤相因学说等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在遣方用药方面,重视六经辨证理论的指导作用D1。1.1对太阳与心之闻关系的认识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两经相络属的小肠、膀胱两腑。梅教授认为太阳篇营卫理论与心相关,心系疾病临床证候表现也常于《伤寒论》六经辨证之中。1.1.1太阳司营卫与心相关足太阳膀胱经外主皮毛,统摄营卫。营卫皆源于中焦,卫为阳,行于脉外,营为阴,行于脉中。卫行脉外,而敷布于表,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心主血,。与营气相关,故太阳外统营卫之职,可影响及心。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常可出现外感风寒,营卫不调之证,《伤寒论》常以桂枝汤外散风寒,内调营卫之法治疗,方中桂枝、甘草等辛甘之品具有化生阳气、温补心阳之功。因此梅教授常以此为依据,作为治疗外感疾病初发影响及心的理论基础。此外,《伤寒论》还对营卫理论进行了扩大论述,如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二条为其病在表者,从不同侧面提出杂病自汗的主要病机在于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而不使病内传。故梅教授认为太阳外司营卫,故临证之中,又可以从杂病角度进行扩展,以营卫理论论治心系疾病H1。1.1.2太阳病脉促与心相关《伤寒论》第21条日:“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第22条日:“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力。梅教授认为,以上二条与心的相关性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分析:①病于太阳之表,则卫气首当其冲。卫气不固,则营阴不能内应而与之和谐,必可间接受其影响;⑦表病之初即见促脉,非其常也。《伤寒论》中所云促脉者,数中一止,脉搏与心搏相应,脉搏之止,必因心搏之止,此即外邪犯营卫,内舍于血脉、心系之证据;③胸满(闷),促脉发生时尤甚,乃少阴心阳虚衰,其脉于微弱之中仍兼中止之象,不惟胸满(闷),重者可恶寒征象;④桂枝去芍药汤,除具辛甘发散解除表之功外,还有温通心阳而复脉之效。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养少阴,强心通脉之功更为显著。梅教授在临床上,以脉促、胸闷等证候作为依据指导心系疾病的治疗,常以此二方辨证投药,随证加减,独具匠心。1.1.3太阳病心悸之病位在心心悸一证,其病位在心,所致原因较多。其一、心阳虚证。论中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条为过汗致心阳受损而发心悸之证。心阳不足,心神失于温养,空虚无主,故见心悸不宁,可用此方辛甘相合,温通心阳;其重者,第117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乃心阳受损更重,导致心神失养而浮越于外,故另加龙骨、牡蛎以重镇安神。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力,此证心阳虚损更重,心神浮越外亡,复兼痰浊上扰心神。本条较前两证之心阳虚损更为严重,故加祛痰之蜀漆及重镇潜敛,安定心神之龙骨、牡蛎,共奏温通心阳,镇惊安神,兼祛痰之功。梅教授认为临床上对于心悸喜按、烦躁,兼见胸满、气短、乏力、惊狂、动惕不安等属心阳虚损或兼夹痰浊者,均可以桂甘龙牡汤及救逆汤化裁治之。其二、阳虚水泛凌心证。太阳与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互为表里,太阳失治误治可累及心肾。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喟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为太阳病误治后内伤少阴阳气之证。肾主水而属少阴,少阴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水气不行。水气上凌于心,则心下悸;上逆蒙蔽清阳,则头晕目眩;阳虚不能温养肌肉则时时跳动,身体震颤,站立不稳而欲倒于地;虚阳外越于表则仍发热。故本条以肾阳虚水停为根本,水饮上逆而心悸,故其治疗以真武汤温阳利水而治其本,水去则心自宁Ⅲ。梅教授对于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其临床表现见心悸、心慌、气短、夜不得卧、下肢水肿、尿少等辨为阳虚水停者,常常以本方化裁治疗。其三、心阴阳气血虚衰证。《伤寒论》第177条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梅教授认为外感及杂病见结代之脉、动悸之证者多与心阴阳气血受损相关。此外,梅教授还详细辨析了其临床证候特征。梅教授指出,脉结与代皆属阴类,临证之中可相间而见,即或结或代,无一定规律。其临床表现与一般心跳加快不同,病者每于心悸之余,欲止之际,觉一次心跳较为强烈,心前区有较强之冲击感,随即脉搏中止,则病者心前区又有突然之失落感,其时精神紧张,甚至恐惧。至于其治疗,梅教授认为此种心悸,病位在心,当针对其心阴心阳两虚之病机,常以炙甘草汤作为首选方剂b1。1-2对少阴与心之间关系的认识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明;肾主藏精,内寓真阴真阳,为先天之本。心肾两经两脏关系着全身的阴阳气血,故少阴病多表现为全身性里虚证。由于致病因素和个体的差异,临证可表现为从阴化寒的寒化证和从阳化热的热化证。因寒邪最易伤阳,所以少阴病虽具寒热两证,但以寒化证多见。《伤寒论》第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力,此为少阴阳虚寒盛的本质,用温补心肾,回阳救逆法治之。第316条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证与太阳篇第82条相类,均为少阴肾阳虚衰,水饮内停,上逆凌心所致,当以温阳化气利水之法治疗。在临床上出现心悸,气短,身目浮肿、小便不利或清长,其病机为少阴阳虚,水饮内停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可用此方配合活血利水之药物心肾同治。上述心肾之间关系及其病理演变,形成少阴阳虚水停兼瘀血的证候是梅教授以少阴理论为指导进行心系疾病的理论基础№1。1.3少阳与心之间关系的认识《伤寒论》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灵枢·经别》云:“足少阳胆经……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手少阳三焦经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出臂上贯肘,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梅教授指出,足少阳胆经贯心、手少阳三焦经散络心包,故少阳与心之间存在着经脉联系1。此外,《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汤主之,此为少阳气郁,枢机不利,其中胸满、心烦、嘿嘿,以及或然证中心下悸等均与少阳气郁化火,上扰心神或少阳三焦不利,水饮内停凌心密切相关,故治疗仍宗和解之法,以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经脉与心在经脉上的相互联系关系、少阳所属脏腑功能影响及心,则是梅教授从少阳论治心系疾病的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理论基础陋1。梅教授认为临床上出现胸满或闷、心烦、心悸、口苦咽干,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之少阳气郁、或兼痰热内阻病证,譬如胆心同病的胆心综合征等可用小柴胡汤,或合小陷胸汤化裁治疗一1。2从脏腑辨证论治心系疾病中医认为人体各个脏腑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心病可以影响他脏,他脏有病也可影响到心,所以心的病变,常需辨有无其他脏腑兼证。梅教授认为脏腑辨证论治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特点,深入研究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辨证论治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心系疾病病变规律,提高其治疗效果。2.1心与肺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为水之上源。血在脉中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推动,且肺朝百脉,所有的血液都要汇聚于肺,血气相合,营运周身。心肺之气,聚于胸中,名日宗气,宗气具有贯通心脉、主司呼吸的作用。因此,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与气的关系。肺功能正常则气机升降及呼吸运动正常,并通过宣发及肃降功能使气血、津液布散全身以濡养组织器官,同时司水道之开阖,使水液代谢正常运行而不致发病。病理上心肺相互影响:肺病可影响及心,由于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虚,气虚则血行无力,血液运行迟缓,导致心血瘀阻。另一方面肺主宣发肃降、通调
本文标题:1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7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