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2届高三三轮复习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3)
第1页共4页2012届高三三轮复习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3)(11)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①翻译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②准确地说,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③翻译需要的原料是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拓展:①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不同: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mRNA经加工成熟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核糖体进行翻译。②病毒基因的表达所需原料来自宿主细胞的游离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模板来自病毒基因转录来的mRNA。③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上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密码子指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连续碱基;反密码子是指tRNA分子中与mRNA分子密码子配对的三个连续碱基,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均存在于mRNA分子上。(12)一种tRNA只能运转一种特定的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由多种tRNA转运。(13)在基因表达过程中DNA分子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的数量关系是6:3:1。五、遗传的分离定律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杂交实验包括:人工去雄、套袋、授粉、套袋。(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选择了相对性状明显和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进行杂交,其次运用了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研究。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3)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5)分离定律在杂交育种方面的应用是:选育出显性性状的个体后需要进行不断的自交,以获得纯合子;选育隐性性状的个体时无需连续自交即可获得所需的纯合子。拓展:①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3:1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②一个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从亲本自交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判断,出现分离则为杂合子。六、遗传的自由组合定律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内容(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拓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通过测交实验,若测交实验出现1:1,则证明符合分离定律;如出现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通过杂合子自交,如符合9:3:3:1及其变式比,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不符合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熟练记住杂交组合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并能熟练应用。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3)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七、伴性遗传1.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称为伴性遗传。2.伴X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所生后代男女发病率不同,前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后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常染色体上的显、隐性遗传的特点是后代男女发病率相同,前者常常代代有患者,后者往往出现隔代遗传。3.判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在X染色体上主要是看子代男女发病率是否相同,前者所生子代男女发病率相同,后者不同。八、人类遗传病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主要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病等。2.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略。3.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即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因为X、Y染色体具有不相同的基因和碱基顺序。第六单元生物变异与进化一、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第2页共4页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1)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在农业生产中最经常的应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拓展:①杂交育种的方法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步骤:杂交、纯化。②杂交育种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育种周期较长。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3)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4)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5)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始材料,能使生物的性状出现差别,以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6)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引起性状改变,如发生的是隐性突变(A→a),就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7)诱变育种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物理和化学两类:如射线照射、亚硝酸等。拓展:①航天育种是诱变育种,利用失重、宇宙射线等手段诱发生物基因突变。②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二、染色体变异与育种1.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2)区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方法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从显微镜下观察到,另外二者不能从镜下观察到。基因突变是基因中分子结构的改变,而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新组合过程。(3)染色体组是指有性生殖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其形状大小一般不相同。(4)二倍体是指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5)多倍体产生的自然原因是由于温度等环境因素骤变,使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虽然已经复制,但是不能完成细胞分裂过程,从而使细胞的染色体加倍。多倍体产生的人为因素是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幼苗或发育的种子,从而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与正常个体相比,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是发育迟缓。(6)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秋水仙素,可抑制植物幼苗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拓展:①人工诱导多倍体常选用的化学试剂是秋水仙素。②人工诱导多倍体时,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时期是幼苗或萌发的种子。③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细胞分裂的前期,此时正在形成纺锤体结构。④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胞分裂过程。(7)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组的个体。单倍体的特点一般是植株矮小瘦弱,一般高度不育。(8)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纯合体,加快育种进程。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2.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9)除了上述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外,还有基因工程育种。三、生物进化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所组成的群体。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3)基因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消失,其原因是种群中的基因库能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4)基因频率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中该基因出现的几率。拓展:(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第3页共4页(6)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7)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通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组成,经基因重组在种群中保留和发展。(8)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为突变具有不定向性。(9)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10)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是否有利,从而通过生存斗争使适者生存,从而决定进化的方向。(1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12)判断某些生物是否是同一物种的依据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能否产生可育后代。(13)常见的隔离类型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14)物种形成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突变和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经过漫长年代的地理隔离积累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4)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15)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生长素的发现拓展:①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②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③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④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⑤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⑥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⑦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2)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可以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3)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拓展: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②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4)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拓展:①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②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③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④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⑤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5)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拓展:①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据的原理是顶端优势。②雌蕊受粉后,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由发育着的种子合成的。③番茄在花蕾期去雄,雌蕊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获得无子番茄。④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以用2、4—D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2.其他植物激素(6)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五类。①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②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③脱落酸的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第4页共4页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各个阶段,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拓展:①因为天然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有一个代谢过程,合成与分解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当用天然的生长素处理植物时,体内生长素的量超过正常水平,过多的生长素会被其体内的酶分解掉而不易长时间发挥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生长素类似物(即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的酶,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能够长时间地发挥作用。②新采摘的香蕉只有七成熟便于运输,而我们吃的香蕉通过释放乙烯促进果实成熟③秋水仙素不是植物激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④植物激素处理后,植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3.植物激素的应用(7)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相比,植物激
本文标题:2012届高三三轮复习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9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