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2009年度中国药品医院终端市场发展蓝皮书.
2009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第一部份2009年度中国医药工业发展蓝皮书前言:1、药物研发1.1从仿制走向自主创新1.2研发平台系统初步建立1.2.1新药创制平台1.2.2新药研发具备五大优势1.2.3中药现代化形势喜人1.2.4一类新药阵容扩充明显2、生产供应2.1医药工业总产值30年翻5番2.2医药工业增速始终高于GDP2.3药品GMP认证促进产业升级2.4世界制药巨头纷纷在华投资2.5中药工业总产值占比1/4强3、药品流通3.1理顺流通渠道3.2提升产业集中度4、终端销售4.1零售药店的蓬勃发展4.2医院用药招标采购4.3第三终端异军突起2.4新业态不断涌现5、医药产业发展趋势第二部份2009年度中国医药工业发展蓝皮书目录:1、中国的医疗机构状况1.12008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1.2近年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变化1.3近年来卫生总费用支出构成变化1.4人均卫生费用历年比较1.52008年各地区综合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均医药费用1.62008年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2、中国医院用药市场状况2.12001-2008年中国药品医院终端规模2.22001-2008年中国药品医院终端地位3、中国医院用各系统药物地位状况3.12001-2008年化学药各系统用药份额3.22005-2008年中成药各系统用药份额目录:4、中国医院终端化学药主要大类重点品种前10位4.1全身用抗感染药4.2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4.3心血管系统药物4.4消化系统4.5血液与造血系统4.6神经系统4.7肌肉骨赂系统4.8呼吸系统4.9全身用激素制剂(不含性激素)4.10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5.中国医院用中成药各系统用药重点品种集中度分析5.1心脑血管疾病用药5.2肿瘤疾病用药目录:5.3呼吸系统疾病用药5.4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用药5.5消化系统疾病用药5.6妇科用药5.7泌尿系统疾病用药5.8神经系统疾病用药5.9五官科用药5.10皮肤科用药第三部份2009年度中国医药工业发展蓝皮书目录:1、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发展历程1.1计划经济阶段1.2市场经济阶段2、中国药品零售市场概况2.1药店总数2.2人均药店数2.3连锁药店数2.4单体药店数2.5药店结构2.6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区域概况3、中国药品零售市场业态发展3.1中国药店的业态基本特征3.1.1传统药店仍占主角目录:3.1.2连锁药店快速扩张3.1.3平价经房异突起3.2中国药店的业态竞争3.2.1中国药店的业态竞争特征3.2.2中国药品零售市场业态的融合与渗透4、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概况4.12001-2008年中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规模4.22001-2008年中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地位4.3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品类结构分析5、中国药品零售行业集中度5.1药店集中度5.1.1药店百强榜(销售收入)5.1.2药店百强榜(门店数)5.2品类集中度5.2.1近五年化学药市场集中度5.2.2近五年中成药市场集中度目录:6、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各大类重点品牌集中度分析6.1感冒用药6.2抗生素6.3维生素6.4胃肠用药6.5心脑血管用药(不含降压药)6.6止咳化痰用药6.7皮肤用药6.8降压用药6.9妇科用药6.10咽喉用药7、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发展趋势7.1中国药品零售市场业态发展趋势7.1.1我国零售药店增长将趋于缓和7.1.2连锁经营将成为我国药店经营模式的方向7.1.3药店多元化经营将成为我国药店经营模式的方向7.1.4差异化服务将是今后我国零售药店的主要竞争手段目录:7.2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发展趋势7.2.1我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双位数增长7.2.2我国药品零售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高7.2.3农付市场和城乡结合地区将成为我国药品零售企业的新兴法潜力市场7.3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品类发展趋势7.3.1品类管理模式将成为药店经理管理的主流模式7.3.2零售药店品类结构随政策影响波动较大第一部份2009年度中国医药工业发展蓝皮书前言30年改革开放政策如春风化雨,30年药品监管事业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随着国民经济高速成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我国医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药品研发从仿制走向创新,药品生产从零散走向集约,药品供求从短缺走向丰富,药品使用权从混乱走向安全有效,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保障和药品支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医药经济稳定快速增长。1999年以来,医药工业总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医药工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37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8666.8亿元。终端市场上,医院处方药总额从1996年的360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531亿元,我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九大处方药市场。目前,我国医院药品市场年销售规模为3531亿元,全国19000多家县以上医院的药品销售量占到了全国药品销售总量的60%。由于国家推进实施药品分类管理,2001-2008年期间,我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从343亿元上升至1295亿元,年均增长在20%以上。医药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在生产领域,少数大企业集中的趋势势越来越明显,维生素、青霉素工业盐等部分产品已初步呈现寡头垄断局面;原料药和制剂大企业规模优势也日益明显。在医药制造领域中,经历了GMP认证大限之后,制药企业的数量一度减少到3731家,但目前又逐步回升到4768家。企业数量的绝对值依然很大。我国目前44.65%的医药企业的销售收规模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医药生产企业数量上仅占3.58%。在数量上占80。09%的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下的医药生产企业只创造了25。47%的总产值、23。44%的销售收入和11。21%的利润。2008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的合并销售收入为2469亿元,而同期世界制药巨头辉瑞公司的销售收入为4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00亿元。中国制药前三强的市场集中度为16。78%。医药工业领域有规模优势的企业不多,留有较大的产业事整合空间。在医药流通领域,医药商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数量逐步减少,呈现集中趋势。1995年,我国有1.65万家医药批发企业;2004年底经过GSP认证后,医药批发企业的数量一度减少到7467家,但是经过4年,医药批发企业的数量又攀升到13292家。2008年,医药商业百强中的总体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7.29%,但比2007年略有下降。在商业百强中,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的有6家,前三强的销售收入占了20.09%,前十强的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5.04%,比重略有提升。目前,大型医药商业企业是并购活动的主体,尤其商业百强内部的并购可能会加快,有实力的商业企业通过横向的强强联合和纵向的工商协作,扩张的速度较为明显,医药商业的整合是大势所趋。新药研发体系日臻完善。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氛围渐浓,更加规范与科学的新研发时代正在到来。由科技部、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的全国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名单中,制药企业占据10席。近年来,跨国公司大量投资,在我国建立药物研发基地。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30年来,我国药品市场经历从无序、矛盾集中暴发,到治理、逐步规范达到有序的过程,我国医药产业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在研发领域,通过遏制低水平重复,规范注册申报秩序,使得企业药品注册申报数量大幅下降,申报质量明显提高。在生产环节,以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重点,安全、合理用药得到大力推进。传统医药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中医药对突发翁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等战役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通过实施《中基现代发展纲要》,中药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了全社会、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格局,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我国目前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内容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合作协议。国际化进程加速。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一直保持较高增速。西药制剂出口近年来发展迅速,2003-2008年,出口金额从25亿美元气扩大到11.11亿美元,年均增幅达20%以上.国内医药企业的国际化思路不断转变和拓宽,并在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取得了新突破.一些企业借鉴跨国企业的模式,开始大规模的国际化经营,从亚非拉等欠发达国家市场起步,逐步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或通过收购和投资国外医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1、药物研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物研发领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新药研发从最初的以仿制为主走向自主创新,初步建立起了药物研发平台系统,在政府支持力度、一类新药数量增长明显,中药现代化形式喜人。1.1从仿制走向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新药研究与开发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新药研发依然以仿制模式为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地政府将医药列为重点发展的经济产业。一时间,兴办药厂成为许多地区发展地京广线济的重要手段,全国制药厂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几百家猛增到5500多家。由于药品生产企业结构不合理,“多、小、散、乱”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绝大多数制药企业一直沿用传统落后的生产设备,停留在生产一些技术相对成熟的仿制药品的水平上,普药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1998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为了加在新药开的发原动力,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我国实施了药品数据保护制度。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条例》规定,对获得生产或者销售含有新型化学成分药品许可的生产者或销售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试验数据和其他数据和其他数据,给予6年的保护期限。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特别审评批程序,鼓励创制新药和研发治疗疑难危重疾病的新药。这些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国内科研机构、医药院校和企业研制申报新药的积极性,一批新药研究基地陆续在各地建成。全国主要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园区一览表地区基地名称发展目标上海国家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形成“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开发世界级生物医药,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北京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创建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备的一流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建立和完善生物医药产业联合创新链,推动首都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全国主要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园区一览表地区基地名称发展目标深圳北大生物谷首期产品是基因工程药品,多剂型和多亚型的基因干扰素,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亚洲最大的生物工程基地中山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以科技为先导和以制造为主体,集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保健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健康科技产业园区海口生物药谷建成全国医药生产、医药批发销售、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和药品出口等四个基地四川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础建立研究开发、药材生产、中药制药、配套服务四大体系在具体产业政策方面,“九五”期间,我国实施“科技兴药”方针,推进医药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初步建立了我国自主的药物创新体系。在此期间,我国共获得各类新药证书5043个,涉及2122个品种,其中一类新药证书108个。“十五”期间,我国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投入,重点加强新药研发体系建设和创新药物研制,制药企业技术水平与生产工艺有了大幅度改进,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涌现——维生素C二步发酵、黄连素合成、高纯度尿激酶生产方法和装置等研制成功;青霉素孢子高单位菌种选育和相应发酵、头孢菌素C发酵等新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7-ACA、7-ADCA关键母核的生产技术取得很大进展,突破了我国头孢类抗生素发展的技术瓶颈;异植物醇和三甲基氢醌两大关键中间体合成技术和装备方面的创新,使我国成为维生素E生产大国。与此同时,我国不仅能够生产供出口的中型医疗设备,而且在可穿载技术、生物医学材料和组织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步进入世界先进行例。“十一五”的到来,给我国新药创制带来新机遇。在“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都能发现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
本文标题:2009年度中国药品医院终端市场发展蓝皮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2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