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2年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完整版)
1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辨析、选择)马克思主义概念: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组成的科学体系(多选)。(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多选):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总之,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提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和指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面前,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选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上述优秀成果加以吸收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选择、判断)①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②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1847年,起草《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1867,发表《资本论1》,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1875《格达纲领批判》,阐述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④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资本论》第二三卷,1886年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9年建立第二国际。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选择、判断)(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多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三个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辨析)从哲学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科学地确认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内容上看,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选择)、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2(3)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革命结论。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把无产阶级看做是一个受苦受难、值得同情的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第三,空想社会主义把实现新的社会理想寄托在统治阶级的善心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必须要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喝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1、科学的实践观的唯物的历史观(选择、辨析)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人类实践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科学总结和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积极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1)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和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资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和意义。(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唯物观的创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辨析)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选择、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选择)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恩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发。(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系统化: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时空三者不可分割。恩格斯驳斥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辨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2)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化:辩证法学说主要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形容态是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的辩证法”。(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化:人的认识必须遵循一般唯物主义的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选择、辨析)(1)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马克思明3确地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2)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指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是指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指未来实行产品经济的共产主义阶段。(3)政治经济学研究与辩证学的拓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选择)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1、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选择)(1)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①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②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遵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③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2)劳动价值论的内容:①(商品概念)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根本特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认为,统一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两者的实质是互为条件的。二者的矛盾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同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兼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者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③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反映了简单商品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辨析)答:简单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是私人劳动。而社会分工又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这样一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就构成了一个矛盾。这一原理适用于一切商品生产。④劳动二重性的意义:科学地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人类的抽象运动,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习乃至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础理论。⑤如何理解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答: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则是抽象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凝结。所以,创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二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这样的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等重要形式,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货币及其职能: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辨析)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作用:①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略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同一部门的社会资源也必然不断向优势企业流动。②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辨析):题: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说明价值不全不是价格的基础。答:错误。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是,第一,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波动的;第二,商品的供求不断变化,但从长期看供求是趋于平衡的,因而价格与价值是趋向一致的;第三,在商品交换中,一种商品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卖,同时就意味着购买者的价值损失。就是说,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只是改变既有价值量的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是一致的。2、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2)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5余价值。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3)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工作日的延长或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剩余价值,都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一般在不发达阶段占主导地位),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增加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发达阶段占主导)(4)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5)资本的基本构成:根据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可以创造剩余价值,因此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辨析)答:正确,其内容包括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②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③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1)资本积累的过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一般而言,资本总额的扩大是通过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两种方式实现。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资本积累的过程:两个基本条件:大量的货币资金和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实践证明,资本集中特别是通过股份制进行的资本集中,是扩大资本最迅速、最有
本文标题:2012年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3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