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北师大版)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六、世界现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2003年伊拉克战争)(五)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九年级(下):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1、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2)对象:沙皇专制统治政府(资本主义制度);(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结果: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①工兵苏维埃;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2、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领导者:列宁;(3)胜利标志:“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进攻冬宫的炮声(发射空弹);(4)历史意义:①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②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③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④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标志:十月革命;(6)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成功事例:俄国十月革命;3、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实行的背景: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打退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反扑;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③起止时间:1918—1921年;④作用:帮助苏维埃政权度过了难关。(2)新经济政策:①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②起止时间:1921—1925年;③特点(“新”的地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④内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自由贸易。⑤效果(作用):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4、列宁的主要革命活动:(1)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2)1918---1921年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5、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1)苏联的起止时间:1922---1991年(69年);(2)苏联启动工业化进程:①时间:1925年底;②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3)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28年;(4)领导人:斯大林;(5)成就:①9000多个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航空等工业部门纷纷建立;②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①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②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③主要表现(弊端):经济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行政干预,计划经济;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一人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党政不分。④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作用):(积极)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弊端)但是也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①时间:1919年1月—5月;②目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重新瓜分世界。③参加国:美、英、法、意、日、中等24国,会议操纵国(四巨头):英、法、美、意;④内容:讨论一战后如何处理战败国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问题;⑤结果:战胜国与战败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从而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非洲国际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实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⑥评价:它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没有消除矛盾,因此不能长久维持下去。⑦关于中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中国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2)《凡尔赛和约》:①时间:1919年6月;②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③内容: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政治方面: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委任统治”(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和称霸世界)。④影响(评价、作用):见上面⑥;(3)华盛顿会议:①时间:1921—1922年;②地点:美国华盛顿;③参加国:美、英、法、意、日、中等九国;④目的(中心议题):协调美日等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⑤内容:讨论一战后如何建立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问题;⑥结果:签订《九国公约》;⑦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构成“华盛顿体系”。(4)《九国公约》:①时间:1922年2月;②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③实质::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④影响: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中国重新变为列强的半殖民地。(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作用: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世界新秩序。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隐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6)国际联盟(国联):①成立时间:1920年1月;②产生国联的会议:巴黎和会;③地位:人类社会第一个国际性组织;④宗旨(表面作用):制裁侵略,维护和平;⑤实际作用:成为战后列强统治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7、经济危机:(1)时间:1929—1933年;(2)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3)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4)爆发标志: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溃(金融业);(4)特点:①持续时间特别长;②波及范围特别广;③破坏性特别大;(5)影响: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②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③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④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6)受害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7)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①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改革);②德国、日本、意大利:走上法西斯侵略扩张道路(战争)。8、罗斯福新政:(1)时间:1933年;(2)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3)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主要内容:①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②整顿工业,制定《全国工业复兴法》(新政的中心措施或新政的核心和基础);③调整农业(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④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⑤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5)《全国工业复兴法》:①内容(三规定):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了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②地位:是新政的出发点(防止工人运动);(6)特点(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或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新”的地方);(7)评价:①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②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③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④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8)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9)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9、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1)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经济危机前);(2)德国: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国家政权(也标志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日本:1936年,军部(日本侵略分子,军国主义者)发动“二二六”兵变,建立法西斯专政(也标志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0、法西斯暴行:(1)德国:①希特勒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实现其法西斯独裁恐怖统治);②掀起反犹狂潮,制造“水晶之夜”,疯狂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二战中共屠杀犹太人600万)。③1936年干涉西班牙内政,轰炸西班牙人民(《格尔尼卡》)。(2)意大利:①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违反国际公约,用毒气屠杀埃塞俄比亚数十万人。②1936年干涉西班牙内政,轰炸西班牙人民(《格尔尼卡》)。(3)日本:①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战俘和居民30万以上;②组建731部队(哈尔滨),在中国实施细菌战、化学战,制造死亡工厂。11、慕尼黑会议(慕尼黑阴谋):(1)时间:1938年9月;(2)参加国: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四国;(3)地点:德国慕尼黑;(4)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①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日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给德国;②英法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新边界安全给予“国际保证”。(5)实质:纵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6)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7)二战前,英法对德意实行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签订《慕尼黑协定》;(8)英法对德意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牺牲小国利益,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但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12、第二次世界大战:A--起止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B—爆发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C—进程:(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白色方案);(2)进一步扩大标志(苏联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3)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9月,苏联取胜,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4)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军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成功代号:虎!虎!虎!);(5)《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①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②时间:1942年1月1日;③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④地点:华盛顿;⑤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⑥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取胜(也是苏德战场和欧洲战场转折点)。(7)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的标志: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8)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标志: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霸王计划),德军面临东西两面作战的局面;(9)雅尔塔会议:①时间:1945年2月;②地点:苏联的雅尔塔③参加国: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④目的(背景):德国失败已成定局,为取得反法西斯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重大问题;⑤内容:a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b战后成立联合国;c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⑥意义(作用):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欧洲战事结束的标志:1945年4月,苏联红军发动柏林战役,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签字投降
本文标题: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北师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3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