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1-12第2学期考纲参考
2011-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题型1、辨析题(4x6’=24’)2、简答题(3x8’=24’)3、评述题(2x6’=12’)4、文本阐释题(2x5’=10’)5、课堂反馈题(1x14’=14’)6、材料分析题(2x8’=16’)二、主要复习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答: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由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答: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3、马克思主义历史性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答:意义:①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漩涡和逆流多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②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当代价值: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个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首先是由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可能是哲学。其次是由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的,一部哲学发展史,就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斗争的历史。再次是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了哲学中其他问题。最后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它必须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2、“形而上学”两种基本含义的理解答: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半截子的唯物主义)答:“半截子”唯物主义:(1)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存在着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节的缺陷。(2)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则是唯心的。在旧哲学中,存在着唯物主义自然观,而在历史观上却都是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理解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冬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7、辩证否定观的理解及其意义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就事物才能相信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8、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答: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重要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9、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答:(1)可持续发展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2)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应同时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答: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答:合理前提:旧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互相区别,而且又互相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理性认识可靠,而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是犯了类似这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教条主义片面强调理论,轻视实践经验。经验主义则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4、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答: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3、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答: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使之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7、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指客观必然性即是客观规律.客观必然性(客观规律)对人的存在和活动具有强制性,人不能摆脱客观必然性的制约,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限定的可能性范围去寻找自由,这是人的自由的限度.然而,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还是相当广阔的.人在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内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决定,并通过实践把选定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获得自由.所以人要获得自由必须创造两个条件:一,认识客观必然性(客观规律);二,通过人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使客观世界按规律地为人所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答: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答: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
本文标题:2011-12第2学期考纲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4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