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2012—2015成考卷政治选择题
2012——2015政治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有哲学家认为,万物瞬息万变,没有相对静止,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5、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纪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哲学基础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6、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物质生产关系7、在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因素中,属于渗透性因素的是自然科学8、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9、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五种经济社会形态。1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919年五四运动1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中,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软弱性的阶段是民族资产阶段12、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的是毛泽东13、在毛泽东建军思想中,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4、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1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6、邓小平指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17、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8、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在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党的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22、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3、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5、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民生之本是就业26、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27、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28、“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29、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30、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3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在大陆范围内,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基础上32、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3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实践——认识34、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方式35、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为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36、生产力中包含四类因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是指教育3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政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3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39、有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单位。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40、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4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4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44、在邓小平理论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4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6、把社会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据是生产关系的性质4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48、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49、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是保护50、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形式是合作社经济51、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2、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53、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断论5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大家做主5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56、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57、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其中稳定是前提58、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立的关键,其核心是人才59、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6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6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所增加的是生态文明建设6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63、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一个中国64、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65、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66、新的历史条件下,推挤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6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68、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辩证否定原理69、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70、“元气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71、社会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72、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所作的划分。包括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具体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是按照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对社会形态所作的分类7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民革命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帝国主义74、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照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7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劳动发展史7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77、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8、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79、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基础是工农联盟80、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分是国营经济81、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是解决好“三农”问题82、人民大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8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8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其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85、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87、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必须坚持我国教育的公益性质88、苏东剧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89、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第一位的必须是国家的主权和安全9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9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92、构建社会中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坚持科学发展93、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是一种政治联盟9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9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96、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97、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98、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能享有独立的外交权9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0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02、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0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肯定世界万物具有统一性104、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105、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0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史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07、认识的高级阶段是理性认识108、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深刻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109、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111、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1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党采取的策略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113、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不可盲目借鉴他国的经验和发展模式114、农民阶级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所处的地位是主力军11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11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17、住房、物价、收入、医疗、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备受百姓关注。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119、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12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121、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1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立国之本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2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改善人民生活124、当前,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城乡二元结构125、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126、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坚持这一基本国策的立足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2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个中国129、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提高防范和地狱风险的能力1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31、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13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3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34、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本文标题:2012—2015成考卷政治选择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7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