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2012级归纳儿科学
1儿科归纳归纳:纪小娟薛雯文林修羽检审:张登城12级的部分考点用红色加粗荧光标出了。题目分布:填空10*2’,选择20*1’,判断10*2’,名解5*4’,问答2*10’。第一章绪论小儿年龄分期:(体格生长高峰在哪些年龄段;最先发育的是体格还是神经系统)1.胎儿期: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40周。早期12周内为致畸敏感期(尤其3~8周)。2.新生儿期:出生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体温调节不完善,各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格发育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围产期(胎龄28周至出生后7天内)最高。3.婴儿期:生后至满1周岁之前。体格生长第一高峰,营养需要量多,各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主动免疫功能不成熟,感知觉、行为发育快速期。4.幼儿期: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体格生长速度较前减慢,神经心理发育迅速,意外伤害发生率高。5.学龄前期: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体格发育稳定增长,性格形成的关键,智能发展快,免疫活跃。6.学龄期:入小学始至青春期前。儿童体格稳定增长。7.青春期:男13至20周岁,女11至18周岁,个体相差2-4岁。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心理发育成熟,生殖系统发育加速并趋于成熟。(林修羽)第二章生长发育有一道题是:告诉你一个小孩儿的身高体重、乳牙数、能做哪些动作等,要你判断他的年龄。1.生长发育规律:①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②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③儿童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④发育有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名解: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2.描述儿童体格生长常用的指标有体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等。(填空:最重要的指标两个)3.平均出生体重:男婴3.33±0.39kg,女婴3.24±0.39kg4.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下降范围为3%~9%,至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5.身高体重的估计公式(一)体重:3~12月体重(kg)=(月龄+9)/221~12岁体重(kg)=年龄(岁)×2+8(用于药量和补液计算)(二)身高:12月身高75cm;2~12岁身高=年龄(岁)×7+756.身高:立位测量值比卧位少1~2cm。出生时平均身高50cm,1岁时约75cm,2岁时87cm。7.经眉骨上缘、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8.第一年婴儿前3个月的体重/身高/头围的增加值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加值。9.平乳头下缘经肩胛角下缘平绕胸一周为胸围。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10.发育水平:(M)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横断面测量)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在同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即为此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在此年龄的生长水平,通常以等级表示其结果。11.生长速度:(M)是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将获得的该项指标在某一年龄段的增长值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的生长速度。12.头颅骨: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6~8周闭合。前囟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最迟于2岁闭合。脑发育不良时前囟小或关闭早,甲减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13.脊柱:3月抬头,颈椎前凸;6月能坐,胸椎后凸;1岁行走,腰椎前凸(选择)。14.骨龄:骨的发育年龄,从人群中调查得到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大小、形态等绘制标准图谱,与之对比得出骨龄。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年龄+1,10岁时出全,共10个。15.牙齿:人一生有乳牙20个和恒牙28~32个。出生4~10个月后可萌出乳牙,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数目计算:月龄-4~6(判断),个体差异较大。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16.运动发育:新生儿开始俯卧抬头1-2秒(4个月稳定);6~8个月匍匐能坐(选择);8~9月双上肢向前爬;10~11个月能站;12~15个月能走;24个月能双脚并跳,30个月能独脚跳。17.语言发育要经过三个阶段:①发音阶段,②理解语言阶段,③表达语言阶段。(林修羽)第三章儿童保健1.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而制订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我国儿童计划免疫年龄接种疫苗出生卡介苗乙肝疫苗1个月乙肝疫苗2个月脊灰三价疫苗3个月脊灰三价疫苗百白破疫苗4个月脊灰三价疫苗百白破疫苗5个月百白破疫苗6个月乙肝疫苗8个月麻疹疫苗1.5~2岁百白破复种4岁脊灰三价疫苗复种7岁麻疹疫苗复种白破复种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揽子组合干预措施(GOBI):生长监测、口服补液治疗腹泻病、母乳3喂养、免疫接种。3.婴儿期应自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林修羽)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第六节维生素营养障碍(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定义: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是引起佝偻病的最主要原因(选择)。2.维生素D的来源:①母体-胎儿的转运;②食物中的维生素D;③皮肤的光照合成(主要)。3.维生素D在体内经过两次羟化才才能发挥生物效应,分别在肝、肾进行。4.(判断,选择)从肝脏释放入血液循环中的25-(OH)D3浓度较稳定,可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5.病因:①围生期缺乏;②日照不足;③生长过快,需要增加;④其他:如食物、疾病。6.临床表现:分为4期(1)初期(早期)(选择还是判断我忘了……):1)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怒、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2)血生化改变: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3)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2)活动期(激期):1)6月龄以内以颅骨病变为主,颅骨软化,有压乒乓球样感觉。2)6月龄以后以骨样组织堆积表现为主:肋骨串珠;手、足镯;方颅;前囟宽大(3)恢复期:以上任何期经治疗及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或秋季7.佝偻病串珠:(M)佝偻病患者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8.郝氏沟或肋膈沟:(M)严重佝偻病患儿胸廓下缘向前突起,形成一水平凹陷。9.诊断:正确的诊断必须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血生化与骨骼X线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填空)。10.鉴别诊断: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分两型:Ⅰ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Ⅱ型为靶器官1,25-(OH)2D3受体缺陷;Ⅰ型患儿有高氨基酸尿,Ⅱ型患儿有脱发。11.治疗:目的(填空)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①补充维生素D;②补充钙剂;③其他辅疗。12.预防: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d,3个月后改预防量;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均补充至2岁。(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41.定义: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2.临床表现(填空)(1)隐匿型: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2)典型发作: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3.诊断:突发无热惊厥,且反复发作,发作后神志清醒而无神经系统体征,同时有佝偻病存在,总血钙低于1.75mmol/L,离子Ca低于1mmol/L。4.治疗:(1)急救处理:①氧气吸入;②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10%水合氯醛,每次40~50mg/kg,保留灌肠;或地西泮每次0.1~0.3mg/kg肌内或缓慢静脉注射。(2)钙剂治疗: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不可皮下或肌内注射钙剂以免造成局部坏死。(3)维生素D治疗(林修羽)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一节概述1.新生儿: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2.围生期:自妊娠28周至生后7天3.新生儿分类(X,M,J):(1)根据胎龄(GA)分类: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为止1)足月儿:37周≤GA<42周;2)早产儿:GA<37周;GA<28周称为极早早产儿或超未成熟儿;34周≤GA<37周称为晚期早产儿;3)过期产儿:GA≥42周。(2)根据出生体重(BW)分类:出生后一小时内的体重1)正常出生体重儿:2500g≤BW≤4000g;2)低出生体重儿:BW<2500g;BW<1500g称极低出生体重儿;BW<1000g称超低出生体重儿;3)巨大儿:BW>4000g。(3)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1)适于胎龄儿(AGA):婴儿的BW在同胎龄平均出生体重第10-90个百分位;2)小于胎龄儿(SGA):BW<同胎龄平均出生体重第10个百分位;3)大于胎龄儿(LGA):BW>同胎龄平均出生体重第90个百分位。(4)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1)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2)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第二节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一、正常足月儿:(M)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二、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5(一)呼吸系统1.正常儿:腹式呼吸,呼吸频率安静40次/分,>60-70次/分称呼吸急促。2.早产儿:呼吸中枢不成熟;气体交换率低;咳嗽反射弱。肺发育不成熟容易诱发产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暂停:(M)早产儿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其发生率与胎龄有关,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二)循环系统1.出生后的变化:①脐带结扎,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出生后呼吸建立、肺膨胀,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③回流至左心房血量明显增多,体循环压力上升;④卵圆孔功能上关闭;⑤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2.持续胎儿循环:(M)指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者超过体循环时,可致使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3.正常儿心率90-160次∕分,血压70/50mmHg;早产儿心率偏快,血压偏低。(三)消化系统:1.一般特点:(1)消化面积大、管壁薄有利于营养吸收,但毒素、消化不全产物易进入血液循环产生中毒症状;(2)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达易致溢乳、呕吐;(3)除淀粉酶外,足月儿消化酶已成熟,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4月之后方可);(4)肝内UDPGT的量及活力不足是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同时药物处理能力低下,易发生药物中毒;(5)胎便:24h内排,三天排净。2.早产儿:生理性黄疸重;易发生低蛋白血症、低血糖、水肿、吸入性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脂肪消化吸收能力较差;胎粪排出延迟。(四)泌尿系统:1.足月儿:浓缩功能差、GRF低,易发生水肿;出生后24h内开始排尿,1周内可达20次/日。2.早产儿:低钠血症、尿糖、晚期代酸(五)血液系统1.血红蛋白(Hb):出生时170g/L(140-200g/L),生后24h最高,第1周末恢复至出生时水平(血液浓缩)。2.血红蛋白:出生后HbF(胎儿血红蛋白)逐渐被Hb(成人血红蛋白)取代。3.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与淋巴细胞相近,后以淋巴细胞为主,4-6岁时两者再次相等,其后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早产儿:EPO(红细胞生成素)少,生理性贫血出现早。(六)神经系统1.常出现不自主、不协调运动;新生儿腰穿在L4、5间进针。2.原始反射: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觅食反射。正常情况下,生后4个月内自然消失。若新生儿期减弱或消失,或4个月后仍不消失提示神经系统病。3.早产儿:可有年长儿的病理性反射,腹壁和提睾反射不稳定,偶可出现阵发性踝阵挛,脑室周围白质血供少,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障碍,易发生脑室周
本文标题:2012级归纳儿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9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