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2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lily
12012天津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1426.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C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7.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8.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2012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148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答案】BD【解析】A项据原文第一段,“负起知识的责任”与“养成道德的勇气”均为“建立新的人生观”的前提条件,而并非是后者的目的。C项绝对化表述错误,原文是“体现负责”,并非“就是负责”;E项是为了说明“对负责的思想负责”,根据当段中心句可知。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2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答案】C【解析】A项在原文第二段,“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据此可知,知识分子的知识不完全是为了“指导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B项在原文第四段,“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是“可以”不是“是”,绝对化错误;D项在原文最后一段,“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选项丢了“有抱负”的条件,得出结论是不充分的。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4分)【答案】①第一个“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②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15.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4分)【答案】①有负责的思想,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②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袁隆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③负起更重大的责任:袁隆平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肩负着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的责任。2012浙江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149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C)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解析:仔细阅读原文第二段,不难找到正确答案。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解析:D项过于绝对。10.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分)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特别是下文有明确的暗示,答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3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150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笑可化解惊惧与恐怖从而与动物区别开;笑可体现人的才智和反映人们身上的瑕疵和怪癖(或本来面目);笑可帮助人类保持平衡感和现实感以及看事会成比例。标准答案: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解析]“笑的价值”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第三段也有涉及,但都被第二段内容覆盖了,进行筛选,考生应该能完全答出来,这里要注意的是“笑”的两种表现形式——幽默与喜剧——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也就是“笑的作用”。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答案:先提出论点——“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接着论述如何从人的本来面目来看人,一是不要为“表面的积累”蒙蔽,二是要具有孩子的慧眼和妇女的洞察力;然后进一步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为什么孩子和妇女的嘲笑具有强大的作用。标准答案: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评点]这道题是有些难度的,因为本段的层次不甚明显,而且还是选自外国的作家作品,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多少与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所以用来考查层次,是有些不妥的。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作者的看法:认为笑比哭更有价值,更具有美德,更具有精神安慰,而哭会掩饰一切,会是虚伪的。作用:具有反衬的作用,更加突出笑的可贵,同时升华主题。标准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解析]这句话是拿“哭”来与“笑”对比,解答上也比较简单。[评点]这道题设为6分,总觉有答不全的感觉,这说明人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语文的答案不应该唯一,更不能以命题人的单方面理解来代替人们的理解。上面的小说也是这种情况。2012安徽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151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解析】考生完全可以在通览选项后,初判断C项犯有绝对化的毛病。然后再因循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原则,先从选项找关键词“伦理关系”、“调节”、“传统社会生活”、“全部内容”,回原文定区间,很容易发现原文中的表述为“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仔细甄别即可发现“基本课题”和“全部内容”内涵不同。故选C。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4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此题有一先天优势,便是每个选项都明确了阅读区间。A项是对第一段信息的理解,原文提到的“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是“伦理”,而非选项所表述的“伦理关系”。B项对第二段的概述完全建立在对原文信息综合分辨的基础上,理顺了原文思路,没有理解不当之处。C项很明显对“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和“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说明顺序存在颠倒的问题。D项中谈及的“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非“伦理”,而是“家族本位的特点”。故选B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解析】本题解题思维一如第一道题。A项表述可以从第一段第一、二句得出答案。B项表述根据第二段的二、三句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原文未曾提及“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C项把“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归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名义之下,明显是对文章的错误嫁接。D项提到的“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在原文中只是孔大夫言论中的思想内核,而非选项中所说的“中国人一贯坚持”的表述。故选A
本文标题:2012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lily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9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