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的读后感短暂而又充实的假期生活稍纵即逝,在假期生活中,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旅游、打篮球、做篮球培训、做篮球裁判、看书、看训练视频等,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在书中的收获,我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让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深思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目标而又是难解的问题。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不同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正从教育的根本化向现代化转变,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中强调这一点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采取适当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之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但现在通过阅读学习和教育工作的经验积累,现在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所以,在全民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就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在新课改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要用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指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体现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鼓励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的能力,学生应学会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该如何发挥,是否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放任自由呢?这无疑过于简单和狭隘的理解。我们要做的是充分结合教材、学生和课堂中的各种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考虑问题,指导和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延伸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比如我在体育教学《单手投掷轻物项目》中,教师组织教学时,先介绍项目及应用,然后让学生开始自己利用发散思维去体验自己的投掷动作,从创造中感受运动的快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强调动作唯一性,向一个既定的思维终点走近,这样只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谈谈自己是如何将轻物投掷更远的,大家各抒己见,我也获益不浅。最后,再将动作的重点讲解和示范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重点,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之上,更快更好的掌握了这一技术动作,学生学习的愉快,老师讲解和示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用怀特海的话来收尾:“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发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提供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需求去开展双边的教学活动,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我们的教学活动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本文标题:《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9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