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1-201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byPhoenix
1中大附中2011-201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一、政治隋杨坚(隋文帝)581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灭掉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南北。(意义:结束了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三百多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杨广(隋炀帝)统治暴虐无道;618年在江都为部将所杀,隋朝灭亡。唐李渊(唐高祖)618在太原起兵,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唐太宗)“贞观之治”概念: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原因:1、深刻认识到君民之间就如舟与水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2、吸取隋亡教训:政府要轻徭薄赋;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政策、措施: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2、注意“戒奢从俭”,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3、合并州县,革命“民少吏多”的弊政;4、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姚崇、送璟等)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李隆基(唐玄宗)“开元之治”——“贞观之风,一时复振”措施:1、任用贤能。(姚崇等)2、“励精为治”;3、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4、节俭(如,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等)“开元盛世”概念: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辽、宋、夏、金(政权并立)阿保机(辽太祖契丹族;辽)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都城为上京。赵匡胤(宋太祖汉族;北宋)960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都开封。2元昊(党项族;西夏或大夏国)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大夏国,都兴庆。阿骨打(金太祖女真;金)12世纪初期,起兵抗辽,建立金朝,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澶渊之盟”——宋辽之间的议和内容:1、辽撤兵;2、宋朝给辽岁币。意义:此后很长时间内,辽宋间保持和平局面。评价:1、对辽: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2、对宋: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3、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宋夏议和内容:1、元昊向宋称臣;2、宋给西夏岁币。意义: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取汉文化,如设太学,译汉文书。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赵构(汉;南宋)1127年北宋灭亡(靖康之难),赵构建立南宋,都临安。岳飞(汉;抗金英雄)1、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2、在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3、“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4、以“谋反”罪被秦桧所杀害。宋金和议内容:1、南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2、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意义: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元铁木真(蒙古族;成吉思汗)1、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最终统一了蒙古各部。2、1206,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忽必烈(蒙古族;元世祖)1、即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2、于1272年定都大都。3、1276年,元占领临安,灭亡南宋。4、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5、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即设置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36、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即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琉球)。文天祥(汉;南宋抗战派大臣)南宋灭亡后,继续抗元;后被俘,囚禁于大都;最后被杀害。《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歌》。明朱元璋(明太祖)1368,建立明朝,都应天,改称南京。当年秋天,攻占大都,元朝灭亡。统治措施: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军政)。2、中央上,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3、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4、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职责:监视、侦查臣民;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朱允炆(惠帝,建文帝):实行削藩。朱棣(明成祖)燕王,起兵反对建文帝,发动“靖难之役”,而得以称帝。统治措施:1、改北平为北京;2、1421迁都北京;(目的: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3、继续实行削藩;4、在锦衣卫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监视、侦查臣民;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清努尔哈赤(清太祖)功绩:1、明后期,统一女真各部;2、1616,自立为汗,建立金,史称后金;3、夺取明朝辽东七十余城;4、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皇太极(清太宗)功绩:1、重视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注意选拔人才;2、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壮大;3、改女真族名为满洲;4、1636,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顺治帝164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康、雍、乾“文字狱”含义:康雍乾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后果:A、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摧残了人才;B、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朝前期的疆域南海诸岛太平洋台湾岛、钓鱼岛、赤尾屿外兴安岭、库页岛西伯利亚葱岭巴尔喀什湖4二、经济隋1、隋初经济的繁荣原因:a、隋文帝励精图治;b、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表现:隋文帝统治二十年间:a、人口激增;b、垦田扩大;c、粮仓丰实。2、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原因:a、已有的经济实力;b、国家统一;c、有古运河、天然河道为基础。概况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是沟通了南北的大动脉,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唐3、“开元盛世”下经济繁荣的表现农业上:a、兴修大型水利工程;b、农耕技术的大发展;c、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d、蔬菜新品种(菠菜、茭白、莴苣);e、饮茶之风盛行(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茶神”);f、出现生产工具曲辕犁;g、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h、积极抗旱,治理蝗灾等。手工业:a、丝织品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b、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与城市:A、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B、长安城:a、坊(住宅区)、市(商业区)界限分明;b、市有严格的经营时间限制;c、街道整齐,棋盘式布局;d、人口上百万,各族、各国人云集——长安城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宋4、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最后完成南移)南方农业:A、发展的原因:a、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政治)b、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劳动力等等。(人)c、自然条件的优越。(自然)B、表现:a、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b、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c、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d、棉花的种植,从两广、福建地区,扩展到了长江流域;e、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手工业:a、丝织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蜀锦;江浙丝绸产量高;海南5岛棉织业——在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b、瓷器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冰裂纹瓷器。景德镇,北宋兴起,南宋发展为瓷都。(明清时,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重心)c、造船业宋朝时居于世界首位。广州、泉州为造船中心。南方商业:a、商业都市——最大的为开封、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不绝;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市场上有全国各地以至国外商品;国内外商人络绎不绝。b、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海外贸易的大商港;最远可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事务。c、货币——北宋四川出现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会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产生的意义:利于商业的发展。元5、发展经济农业:a、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b、治理黄河;c、推广棉花种植;d、开通新运河(通惠河、会通河)——便于南粮北运,使粮船可直接从杭州通往大都。d、开辟海运(粮食运输逐渐以海运为主)商业:a、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b、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明清6、发展经济农业:明代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两类高产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手工业:a、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b、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c、制瓷业——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商业: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帮:晋商、徽商b、明中期以后,在苏、松等地,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户(早期资本家)——机工(早期雇佣工人)7、“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原因:a、以农为本传统,“重本抑末”政策;b、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得统治者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c、担心国家领土受到外国侵犯;d、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机自己的统治。政策体现:a、清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迁海、不许擅自出海贸易;b、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对外通商,但对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c、关闭其他口岸,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评价:A、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B、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6三、文化科举制度(一)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完善A、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意义: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真才实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B、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制逐渐完善(唐朝科举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二)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直至清末才被废除)A、改善用人制度,有才识的读书人得以进入仕途。B、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利于唐诗的繁荣。D、新罗、日本等国都曾通过考试选官。E、许多留学生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三)八股取士(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中采取八股取士)目的: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命题范围: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要求: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文体必须用“八股文”。评价:A、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B、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确实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标,只知道“四书五经”,而不讲求实际。古代建筑(一)赵州桥(又名安济桥)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二)A、唐朝都城长安、长安的含元殿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是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北的大明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B、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莫高窟最为著名。莫高窟位于今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大部分是隋唐时期开凿的。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如,飞天、反弹琵琶等)和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窟内保存的大量佛经、文书等极为珍贵。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三)明朝北京城、紫禁城、长城明北京城: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紫禁城:北京城的中心,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里面的宫殿楼阁,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
本文标题:2011-201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byPhoenix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36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