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法制史中国古代立法中国古代刑事法律制度刑罚适用原则中国古代民事法律制度古代司法机关古代司法(诉讼)制度奴。西周。德礼法1、立法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A.有德之人享有天下。德:敬天、敬祖、保民B.先教化,后刑罚C.汉代“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源于此2、德教的具体内容:礼治,礼有两层含义①抽象精神原则: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强调等级关系。(忠孝义)②五礼:吉礼(祭),凶礼(丧),军礼,宾礼(待客),嘉礼(婚)礼,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属于事实上的法律3、礼与刑关系:刑不上大夫:有特权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秦代五刑:笞、徒、流、肉、死封建制五刑:笞、仗、徒、流、死(唐以后)买卖契约:质剂(质量计算)借贷契约:傅别(付人民币)婚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谋请谋问名订婚送聘商期男迎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主要是身份继承,其次财产继承(嫡长子继承)结婚:六礼三原则,离婚制度:七出三不去(不休)最高裁判者:周天子中央设:大司寇地方设:士师.乡士.遂士审理刑事案件:为断狱审理民事案件:为听讼五听:辞色气耳目(察言观色,犯罪心里学)三刺:一刺君臣,二刺官史,三刺国人(群臣讨论,交官史讨论,交国人讨论)奴。封。春秋战国。法1、成文法公布①郑子产首铸刑书并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新兴地主阶级一次重大胜利,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传统,明确了“法律公开”原则。②晋赵鞅二铸刑鼎并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2、《法经》魏李悝(KUI)中国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盗、贼、网、捕、杂、具网捕:属于诉讼法,具:是总则秦朝。律1、商鞅变法①改法为律,强调法的普遍性②运用法律手段推选富国强兵③颁布《分户令》、《军爵律》④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⑤贯彻法家“以法治国”、“明法重刑”2、法家主张:纯粹法家,排除礼轻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励告奸,实行连坐1、秦主要5罪名:①危皇权:谋反,操国事,泄皇机,偶语诗书,非所宜言、以古非今。②侵财侵人身罪:盗(财产),贼(人身)。③渎职:故意犯罪:见知不举,不直,纵囚。过失犯罪:失刑。④妨害社管秩序罪:逋事、乏徭。⑤破坏婚姻家庭罪:夫殴妻、通奸、妻私逃等2、先秦奴隶制5刑:墨、劓、刖、宫、大辟3、秦代主要刑罚:主刑:笞、徒、流、肉、死,死刑为主三大附加刑:羞辱刑、经济刑(赀甲,赀戍、赀徭)赎:以金钱赎买刑罚,死刑也可以赎买。1、刑事责任能力规定身高判定是否成年2、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3、盗窃按赃傎定罪原则4、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原则5、累犯加重原则6、教唆犯罪加重处罚原则7、自首减轻处罚原则:凡携带公物外逃,主动自首者,不以盗窃论处,而以逃亡论处。7、诬告反坐原则。1、中央:延尉,审全国案2、御史制定:御史大夫,监察御史监督。3、地方:郡守.县令.4、司法与行政官一体.基层设乡里负责本地治安与调解工作汉朝。礼刑并用《汉律》儒家化。德主刑辅,礼刑并用①上请(请求皇帝予贵族优待),②恤刑:贯彻儒家矜老恤幼(80以上。8岁以下,怀孕、老师),不戴具③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卑隐长不刑,长隐卑死罪可宽(亲亲首匿汉宣帝)④春秋决狱,论心定罪: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轻处,否则重处。以孔子《春秋》断案,不仅仅依汉律判案。董仲舒首倡1、文帝废肉刑,越改越重起因缇萦上书,固班称:外在轻刑之名,内实杀之2、景帝废肉刑,越改越轻,颁布《菙令》3、这次刑制改,并未结束奴隶制肉刑1、中央:延尉,审全国案2、地方:刺史,基层设乡里负责治案与解调春秋决狱:论心定罪,只看动机,不看行为。秋冬行刑:顺应天意魏晋南北朝。律1、《魏律》18篇,魏明帝制定。因《汉律》复杂,①将魏李悝《法经》中“具法”改为“刑名”,置于首②以《周礼》中“八辟”为基础制定“八议”(魏八议)2、《晋律》又称《泰始律》《张杜律》20篇①“刑名”后增加“例律”丰富刑法总则②准五服制罪首次入律。张斐杜预注释有法律效力3、《北魏律》20篇:官当入律,官爵抵罪,采诸长,取精用4、《北齐律》12篇:刑名法例合为“名例律”奠后刑总则,精练刑分则,使其成为11篇。中国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首确“重罪十条”,5、法律形式的变化:律、令、科、比、格、式相互为用的立法格局6、法典内容的变化:①“八议”制度,此后成为务代刑律的重要内容。②八种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罚:议亲(皇帝亲戚)、议故(皇帝旧故)、议贤(有德行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议功(有大功勋)、议贵(贵族)、议勤(勤政)、议宾(前代皇室宗亲)7、准五服制罪:①以丧服为标志,亲属关系由近致远,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细麻。②同罪异罚:长犯幼时,关系越近,处罚越轻,幼犯长时,关系越近,处罚越重8、重罪十条:《北齐律》首次规定,犯其十者,不在“八议”之内。1、北魏太武帝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既加强皇帝权对司法审判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2、《晋律》五服,五种亲属关系,折衰、齐衰、大功、小功、细麻折衰:父子关系,细麻:堂亲关系3、刑罚制度改革:规定:绞、斩死刑制度规定:流刑作为死刑宽待措施规定:鞭刑,仗刑,继续采用(南北朝)废除:宫刑②③④⑤⑥⑦⑧死刑复奏唐朝。礼律合一1、《武德律》仿隋代《开皇律》,高祖制,唐代首部法典2、《贞观律》,太宗制,12篇,增设加役流,确定五刑,十恶(抄隋皇律),八议,类推,基本确定唐律主要内容与风格3、《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唐高宗时制定,古代立法最高水平,迄今保存最完整最早的一部法典,中华法系的代表法典。特点:礼律合一、宽简适中,规定了移乡避仇制度4、《唐六典》:中国首部行政法典,首规法官回避,唐玄宗5、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朝鲜《高丽律》、日本文武天皇《大宝律令》、越南《刑书》大都参用1、区分公私罪、自首原则、类推原则2、死刑:弃市、戮、磔、腰斩、车裂、枭首、族刑2、封建制五刑:苔、仗、徒、流、死3、十恶:危害皇权与特权的罪谋反(危皇权)、谋大逆(破宗庙)、谋叛(投敌)、恶逆(殴打父母)、不道(杀3人)、大不敬(盗皇物)、不孝、不睦、不义、内乱。4、六赃: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收百姓财物)、强盗、窃盗、坐赃(15年需重视,唐六赃)5、六杀:依主观意图分为六杀谋杀(有预谋)、故杀(无预,急情杀人)、斗杀(斗殴中失手)、误杀(错杀)、过失杀、戏杀(决斗)1、区分公、私罪原则:公罪从轻,私罪从重2、自首、自新、自首不实、自首不尽原则3、类推原则4、化外人原则:同类依本俗法,异类依唐5、保辜:侵方对受害方,后期内伤变化负责1、中央:(审判职权范围与明清相反)大理寺(北齐最先设,主中央审判)刑部(复核权)御史台(监察权)2、地方:州一级:曹参军、法参军县一级:司法佐、史,辅助审判县以下:乡官、里正,轻微案调处。1、刑讯、仇嫌回避原则:考讯法定:先审核口供真实性,复查,确凿,仍狡,经共同决定,可以使用刑讯。2、三司推事:中央及地方上报重案件,临时最高法庭。三司使:地方发生重案,不便解往中央,派三司使前往审理3、都堂集议:皇令多部门审,体现慎刑5、死刑复奏制度:地方三复奏,京师五复奏。宋朝敕1《宋刑统》中国历史上和一部刊印颁布发行的法典(沿袭唐.永徽律疏,礼律合一)2、《建隆编敕》:建隆编敕神宗破(敕破律)①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所做的临时命令。效力往往高于律②宋朝最重要、频繁的立法活动1、折仗法:死刑不折、反逆不折(太祖时期。赵匡)2、配役:法外刑,补充死刑与折仗刑的刑差部分,源于后晋3、凌迟:源五代西辽,北宋仁宗时适用,神宗后常刑1、买卖契约:书面,官府承认,合法有效买卖契约:绝卖,活卖(典,附条件),赊卖2、借贷契约:借款:负债(使用借贷不付息)贷款:出举(消费借贷要付息)2、婚姻:男15,女13,并听婚嫁离婚条件:夫3不归,6不问,夫亡妻改嫁不得转移财产。妻擅走徒3个,因之改嫁流三千里,夫亡,妻若改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不得带走)3、继承:允许在室女有部分财产继承权,遗腹子(胎儿)与亲生子享有同权利。立继:夫亡妻在,妻子为丈夫立继命继:夫妻俱亡,尊长亲属为死者创设继承人绝户继承原则:女未嫁得四分之三,继子得四分之一。女出嫁时,则女、子、官各得三分之一1、中央沿袭唐制2、地方:省一级:提点刑狱司,作为中央在地方的司法监督派出机构。提点刑狱司可对轻者立即处断,重者,上报皇帝裁决。1、翻异别勘:人犯否认,另一法官重审翻异:人犯否认口供别勘:另一法官重审2、《洗冤集录》是世界第一部法医著作元朝《元典章》:刑法法典元初,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汉人、南人明朝明刑弼教1、《大明律》,防《元典章》,重其所重(贼盗.钱粮)轻其所轻(风俗、礼教)为《清律》继承。律文简于唐,严于宋,终明不改。特点:逐步摆脱《法经》影响。2、《明大诰》朱元璋亲自制,防外遗奸,仅适明初,当时空前普及,科举列入3、《大明会典》明朝行政法典,①明英宗时开始编修。防唐六典②明刑弼教”(出处:尚书.大禹谟):朱熹前先教后刑,朱熹后先刑后教③汉、唐、明变化:汉德主刑辅,唐先教后刑,明刑弼教1、奸党罪:创立于洪武年间2、增加充军刑:本人终身充军、子孙永远充军3、廷杖:针对高官,属于后皇帝法外用刑。1、重其所重、轻其所轻。重其所重:贼盗、钱粮事,重处,扩大至株连。轻其所轻:典礼、风俗教化等一般犯罪1、中央:刑部(审)大理寺(复核,可驳刑部案并改判)都察院(由御史台改名。督),负责三司会审,重、死犯奏请皇决定2、地方:省一级:设提刑安察司,各州县:设“申明亭”(调解机构),张榜文,申明教化1、九卿会审(圆审):九人会审后事皇帝交付的案件或者囚犯翻供不服的案件2、朝审:每年霜降后三司会同其他人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3、大审:司礼监居中,九卿抑于内官之下,每五年辄大审(太监为主的审判)注:后来清秋审、朝审皆源于此4、廷杖:太祖朱元璋首用,厂卫干予司清朝1、《大清律例》:乾隆5年完成,颁行天下。与《大明律》基本相同。①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传统成文法典,是中国传统法典的集大成者。②清代的例:条例---刑事单行法规,编入《大清律例》则例---行政部门或者专门事务的单法规汇编事例---皇帝“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建议成例---定例,整理编订的事例2、《大清会典》:清朝的行政法典,又称五朝会典遵循:以典为纲、以侧例为目1、继承明朝:重其所重轻其所轻2、大兴文字狱,按谋反谋大逆定罪1、中央:清初:刑部(审)、大理寺(复死,皇帝批),都察院(监督)地方:州县为第一审级决定笞,府与省为第二三级没有审结权,总督为四级,批复徒刑案件,复核军流案。死刑复审报中央清未:大理院(审)、法部(司法行政)、都察院2、地方:1、秋审(针对死刑):国家大审,死刑复核,地方上报斩监候、绞监候案件,每年秋8月。2、朝审:京师旁绞斩复审,每年霜降后10日举行。情实死立决,缓决减军流,可衿为徒流,老单承留养3、热审(针对轻犯):每年小满后,大理寺官员会司道御史苔仗刑故杀演进北魏:首现。唐:非因争斗无事而杀人。清:临时起意故意杀人谋杀演进战国:首现谋杀概念。西晋:确定解释,即张斐解释,二人以上事先预谋的故意杀人唐宋:大理寺(审判机关),刑部(复核机关),御史台(监察机关)。明清:大理寺(复核机关),刑部(审判机关),都察院(纠察机关)清未明初,外国法制史清未(出现宪法性文件)一、预备立宪:1、《钦定宪法大纲》:是近近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为封建专治制度披上合法的外衣2、《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形式上缩小皇帝权力,扩大议会和总理权力,人民权利只字未提(1)。3、中央设“资政院”:作为中央咨询性机构,实质是承旨办事,右面资产阶级国家议会。4、地方设“谘议局”:实质是督抚控制的附属机构。有预决算、本省兴革、选举议员等功能。(地方人大一样)二、刑法《大法新刑律》:将《大清律例》改为《大清现行刑律》(废除凌迟),后《大清现行刑律》又改为《大清新刑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大法新刑律》:1911公布但未实施,近代专门刑法典,
本文标题:(完整)法制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4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