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第二讲人口迁移课件
第二讲人口迁移(2014山东)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读图完成(1)~(2)题。(1)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AD【解析】(1)我们虽然不能清楚记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数,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根据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较,使用排除法解题。①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故选A。(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故选D。考点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1)包括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方面,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2)生态环境变化: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在局部地区,特殊时期往往成为引起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例如,5·12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城部分人口外迁山东。2.社会经济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成为现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现阶段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的流动,以及发展中国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都是典型例证。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对现阶段的人口迁移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3.政治因素受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等因素影响,在特殊时期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例1读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3)引起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原因有: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____________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_______________的改善等。(4)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的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国内人口迁移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新资源环境质量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解析】(1)美国从19世纪中期以来,国内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曾出现过四次国内人口迁移的高潮。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于东北部纬度较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推力因素,促使国内人口迁移到西部和南部地区。而南部和西部又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阳光充足和空气清新等拉力因素,促使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2)美国人口迁移并未跨越国界,属于国内迁移。(3)从美国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可以看出,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因素有:战争、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新资源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环境质量的改善等。(4)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又具备了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等拉力因素,从而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迁移的回流现象。考点2中国与世界的人口迁移1.中国人口迁移(1)我国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方向及成因①历史上,由黄河流域到长江和珠江流域,原因主要是北方战争、自然灾害;②清朝到新中国成立为近代,从黄河流域到西北和东北,主要原因还是战争、自然灾害;③建国后前期,迁移方向是从东部尤其是城市到西部边疆地区,主要成因是国家政策和国家组织迁移;④改革开放后,从中西部落后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主要成因是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大。(2)我国从建国到现在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主要是从东部向西部迁移,这主要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开发边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开放,大量人口涌向沿海地区,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模式。(3)目前(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地区之间经济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2.世界人口迁移二战结束前,主要从亚洲、欧洲、非洲等旧大陆到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二战结束后,主要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和中东产油国。欧洲由人口迁出区成为人口迁入区;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和大洋洲一直是人口迁入区;亚洲和非洲一直是人口迁出区;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迁出。例2读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回答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入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一时期(80年代后)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和________。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开发资源,边境贸易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务工经商【解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类型以农村到城市为主,而且往往是自发的。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够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自然条件也比较优越,于是便存在一系列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考点3人口迁移的影响注意要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进行分析;每一方面都要考虑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1.对迁出地的影响(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持农村的自然环境。当然也造成了人才外流以及教育费用的浪费。2.对迁入地的影响(1)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2)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3.人口迁移对世界各地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促进一个地区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如: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欧洲人迁往美洲,带去了大量的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动了美洲的发展。人类文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生活水平、社会环境方面都相对发达、稳定,因此吸引着人口的大量迁入。如:明末清初及1840年鸦片战争时,因战乱饥荒等问题,大批人口迁入上海及海外。人口迁移有时也会给一个地区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欧洲人到美洲后进行罪恶的奴隶交易,使非洲损失了大约5000~6000万人口。例3“十二五”期间,宁夏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让35万贫困人口告别西海固,实现异地安家、异地创业、异地致富。所谓生态移民,就是实施有土有水安置,移民还是以从事农耕业为主。下表为生态移民移出县——西吉县和移入县——红寺堡部分自然要素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西吉红寺堡海拔(m)1688~26331240~1450年降水量(mm)350~500251年平均蒸发量(mm)1370.82387年均温(℃)5.38.7积温(≥10℃)23003200水资源总量(m3)8.12万2.02亿人均水资源(m3)1601041年日照时数(小时)2254.9~2963.12900~3550(1)简述实施生态移民的自然原因。(2)简述生态移民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生态影响。山地、丘陵地形,干旱、缺水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社会经济意义:促进移入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农牧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增加居民的就业,提高收入;加强移入区和移出区社会文化交流;调整人口分布等。生态影响:减轻移出区生态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生态的自然恢复和重建;增加移入区人工草场和植被的面积等;不合理的开发易导致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等问题。【解析】(1)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就从地形、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2)分析生态移民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生态影响应考虑移出区和移入区,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一、选择题读我国某城市不同年龄段出国(一年以上)人口百分比示意图,回答1~2题。1.据图分析,该城市出国(一年以上)人口出现丙高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①自然因素②文化教育因素③政治因素④经济因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D【解析】从图中年龄段,25~29岁年龄段的人口出国比例最高,主要以出国留学和劳动力输出为主,受文化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出国人口,相关最明显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B【解析】25~29岁年龄段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比重最大,而60~64岁年龄段出国人口比重也较大,说明60~6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出国投靠子女,这两个年龄段人口迁移相关性最大。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完成3~4题。3.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C【解析】虽然贵州的迁出人口比重大于四川,但是由于人口基数不同,不能片面的说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最多省之列,均接近1亿,贵州和上海人口总数远少于四川和广东,迁出和迁入人口数分别少于四川和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中信息不能反应,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天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应低于安徽;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所以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4.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B【解析】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2005—2010年为(青壮年)人口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下图示意2006年辽宁、湖北、贵州、江苏四省部分人口数据,(迁入指数:某地区迁入人口数/全国各地区迁入人口数的总和)。读图,完成5~6题。5.图中四地可能为
本文标题:(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第二讲人口迁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4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