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环境问题、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2014全国新课标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考点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差异(1)人类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其成因、危害及分布具体如下表所示:环境问题成因分布危害荒漠化自然:气候变干,降水量少人为: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沙化季风区的边缘地带沙尘暴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快行冷锋;人为:植被破坏西北、华北(春季)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水土流失自然:暴雨、土质疏松;人为:滥垦、滥伐、植被破坏降水量较大的山地丘陵区;我国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臭氧减少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森林锐减焚耕开垦、开辟农牧场、商业性木材采伐、不合理的生物资源利用等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等地,以巴西为甚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影响全球气候物种加速灭绝自然灾害;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环境污染等遍及全球,尤以热带雨林最突出影响全球食物供给;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资源、能源短缺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资源、能源数量有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能源分布比较少或经济发达,资源、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突出阻碍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2)人类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形成的环境污染,其成因、危害及分布如下表:环境问题成因分布危害公害病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如日本的“水俣病”(汞)城市、工矿区及其周围的地区危害人体健康,出现中毒症状水体富营养化含氮、磷的废水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城镇郊区,江河湖海使水中溶解氧减少,使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赤潮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人为:含氮、磷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渔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气候变暖森林大量减少,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酸雨pH<5.6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世界:西欧、北美、日本我国:主要在南方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不利于气体扩散的一些谷地和大城市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体,危害人体健康垃圾成灾工业生产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建筑垃圾等城镇郊区,工矿区的附近影响市容,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2)主要表现环境问题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矛盾表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庞大的人口压力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引发一些地区争端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沉重代价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污染物的越境转移扩大了污染范围和危害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水资源的浪费,传染病的传播例1(2014全国新课标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解析】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考点2淡水资源的短缺问题1.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1)原因淡水资源短缺的实质是供与需的不平衡问题。其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分类具体原因自然原因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总量有限: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可直接利用的有限:人类使用的有效淡水资源量约为每年9000立方千米,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淡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受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淡水资源丰富,北非和中东很多国家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每年总水量和人均水量都低人为原因世界总需水量增长很快人口增加,导致用水量增加工农业生产发展,导致需水量增加其他社会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加剧了淡水资源的短缺水体污染严重(2)解决措施措施目的开源修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下陷废水处理再利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海水淡化解决沿海城市淡水不足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节流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2.中国淡水短缺的原因及对策(1)原因①自然原因: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时间上,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协调。②人为原因:人口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利用不当,水污染、水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节水意识淡薄,水价较低。(2)主要解决措施主要措施具体措施开发水源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退田还湖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采取全面节水措施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依法)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农业节水),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工业节水)及重复利用率加强宣传,节约生活用水(生活节水),提高节水意识,适当提高水价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自古太湖就以“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辽阔”名扬天下。太湖原有进出河道315条,但目前因淤塞和人工改造仅剩200余条。近年来,太湖流域水资源短缺,磷、氮营养过剩,七成水体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蓝藻现象时有发生。(1)试分析太湖所在区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2)请为防治太湖蓝藻提出合理的建议。太湖所在区域工农业生产活动密集,需水量大;水体污染较严重导致整个流域可用水资源减少;太湖湖区养殖已经超过了太湖的承载能力,投放的大量饵料为水中有害藻类的生长提供了肥料,对水质造成了不良影响。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引江济太,增大入湖流量,促进水体流动和交换;加强监测与管理。【解析】(1)主要从工农业需水量、水污染、水体养殖等方向分析。(2)人为原因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水体的流动性差等都会造成蓝藻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即可。考点3化石燃料的开发与利用1.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2.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例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迫在煤劫”:急剧扩张的煤电产业,在内蒙古草原上划开了一道道巨大的黑色伤口。图a为呼伦贝尔草原中部某露天煤矿工业废水冲刷出的草原大峡谷。图b为草原上煤矿开采后经过十几年出现的塌陷大坑。简述内蒙古大规模开采煤炭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利影响: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地下水水位下降等。建议:合理开发、保护环境、表土回填、恢复植被等。考点4中国的生态问题1.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分布地区名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大兴安岭西侧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气候较干,降水较少过垦、过伐、过牧严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气候较干,降水较少过牧严重,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黄淮海平原区、南方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人口稠密,过垦严重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崎岖,降水集中人民生活贫困,过垦、过伐严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壤侵蚀高寒气候区,降水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气候变暖过牧、过垦2.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其联系如下图:3.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森林火灾等封山育林、有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气候干旱、降水减少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海滨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人口稠密,过垦严重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土地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降水少、气候干旱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退耕还牧等例4(2014山东)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读图回答问题。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解析】该区域为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发展农业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扩大,会因对水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并发挥想象,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
本文标题:(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第十八单元第一讲环境问题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4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