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11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6日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0年工作回顾去年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方针政策,按照“五个确保”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胜利完成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确保办好上海世博会,是全市去年的头等大事。本届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吸引了包括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在内的246个官方参展者,参观者突破7300万人次,是世博会历史上参与度最广泛的一次盛会,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活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帮助、共同参与下,依靠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秉承和弘扬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以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胜利载入世博会史册。上海世博会是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一次盛会,园区内各个场馆建筑创意丰富,各类展示、演艺、论坛精彩纷呈,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两大创新影响深远,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赢得广泛尊重和欢迎,追求平等、和谐的人类共同愿望得到普遍赞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展示了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展示了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增进了我国人民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申办筹备世博,充满诸多艰辛;确保成功办博,面对更多挑战。我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确保”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的指导方针,坚持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全力以赴做好各方面工作。我们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作为重要原则,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力求使办好世博会与更好地服务群众紧密结合。我们把实事求是、直面问题作为根本方法,主动找差距、找问题、找隐患,定措施、定责任、定期限,不断改进各项工作。我们把科技引领、管理创新作为强大支撑,积极吸收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和世界城市管理经验,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我们把全市动员、全民参与作为基本方式,凝聚各方力量,广泛发动志愿者,形成全社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的强大合力。世博会184天期间,园区运营平稳有序,各项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城市运行秩序井然,道路交通畅通,市容市貌整洁,环境质量优良,窗口服务热情,旅游接待周到,保障供应稳定,食品安全可控,世博知识产权保护有力;安保工作严密细致,平安世博目标全面实现;外事工作扎实周密,内宾接待认真细致;舆论宣传和社会动员积极有效,媒体信息引导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经受住了极端天气、单日103万超大客流等严峻考验,赢得了国内外参观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世博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世博精神提升城市精神。通过上海世博会的集中展示与实践运用,绿色、环保、低碳等引领未来发展的新理念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新一代移动通讯、生态节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最新科技成果进一步从示范走向生活,科学、合理、有效的城市运行管理措施逐步转化为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深刻启迪了人们的心智。特别是全体办博人员大力培育和弘扬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全心为民的服务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严谨科学的实干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这不仅为世博会成功举办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而且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留下宝贵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拓奋进。上海世博会虽然闭幕,但上海世博会精神永不落幕!过去的一年,面对办好世博会、加快自身转型发展、加强城市管理等重大考验,全市人民齐心协力、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一)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生产总值预计比上年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外贸出口180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高度重视物价特别是主副食品价格问题,扩大蔬菜生产,积极组织货源,降低流通成本,努力保障市场供应和促进价格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3.1%。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2009年19号文件,“四个中心”建设继续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贷款转让市场、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等金融创新实现突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一步扩大。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一期实现封关运作,洋山保税港区水水中转集拼正式开展。(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虹桥商务区和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型国际贸易试点启动实施。改善服务业政策环境,中介与专业服务、生产性服务、文化创意、商贸、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上海迪士尼项目正式签约。启动第二批、第三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制定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专项行动方案,推动大型客机总装、航电等重点项目落地,一批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新成果,工业企业利润、高技术产业产值增幅快于工业总产值增幅。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全面完成世博科技行动计划。设立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相继成立,一批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研发费用150%加计扣除等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比上年分别增长7.7%和39%。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构建了人才居住证、居住证转户籍、直接落户相衔接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强化责任和措施,制定并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差别电价等政策,调整淘汰900多个落后产能项目,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前并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保持在3%左右,主要水体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1%,绿化覆盖率达到38.15%。(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统筹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更加注重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努力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838元和1374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11.5%。多渠道扩大和促进就业,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就业形势平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试行企业人才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将城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基本医保并入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增加了各类养老金,提高了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和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收入。完善支援外地建设退休回沪定居人员的生活和医疗帮困政策,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增发一次性救济费的制度。加强为老服务,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5.2万人。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保障性住房新开工建设超过120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新增受益家庭0.9万户,累计受益家庭达到7.5万户。经济适用住房申请供应完成徐汇、闵行两区试点,在中心城区和有条件的郊区全面推开。颁布实施《本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动迁安置房新开工建设806万平方米,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54.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81万户。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基本建成。(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适应人们需求新变化,尽力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在郊区新建和改扩建了54所中小学校,组织中心城区优质学校到大型居住社区开展对口办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47万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以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为重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新增了50所幼儿园。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顺利开展。启动“085工程”和新一轮“985工程”,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实施了一批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国率先建立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健康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45个社区公共运动场,成功举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海体育健儿在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和第十六届亚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广播电视制播分离进展顺利,区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启动。优生促进工程有力推进。妇女儿童事业稳步发展。广泛开展军民“三同”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民族、宗教工作继续加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初步形成街镇综合治理大平台和基层大调解工作体系,全面畅通信访渠道,网上信访、初信初访办理、疑难信访协调化解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核查终结办法基本建立。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基本建成实有人口信息共享和应用平台。完成一批平安建设实事项目,加强“城中村”等治安复杂场所整治,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四)围绕确保世博会成功举办,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立足应对长时间大客流的考验,市区联手,以区为主,重心下沉,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参与,全面加强城市管理。运用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等新技术设备,加强一体化交通组织和管理,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运能显著提升。广泛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加强乱设摊、乱张贴、跨门营业等顽症治理,出台流动广告设置、秸秆焚烧管理等一系列政府规章和临时性通告。创新城市管理方法,实施环境维护夜间作业、白天保洁和施工工地分类管理等。轨道交通加快建设,运营线路总长达到452.6公里。市域快速路网基本建成。龙耀路越江工程、闵浦二桥、外滩地区综合交通改造工程、铁路上海站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等建成投入使用。川气东送工程贯通并向上海供气。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投入运营,上海空港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7170万人次、370万吨,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三。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外高桥港区六期工程竣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7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一位。(五)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郊区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以推动郊区新城规划建设为重点,改善郊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完成嘉定、奉贤南桥、青浦、金山新城规划修编调整,郊区重点新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速。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发布实施。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推进设施农业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全年建成设施粮田7533公顷、设施菜田1890公顷、标准化畜禽和水产养殖场123家。加强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加强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完成114个村庄改造、3248户低收入农户危旧房改造、4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5+3+1”郊区三级医院建设全面推进,郊区540所村卫生室和1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时报销,对乡村医生实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促进非农就业,农村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2万个。启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新一轮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稳妥推进。(六)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发展转型,充分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本文标题:2011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4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