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
中考基础知识复习(二)(标点符号,病句修改,名著导读,课内古诗文默写)(一)导语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和点号的连用,注意区分逗号与顿号、分号与逗号、引号与点号间的关系;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的标点能加以改正和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二)标点符号的相关内容复习1、标点符号的分类、作用、形状标点符号分标号和点号,共十六种点号有7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有9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或~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来源:Zxxk.Com]2、标点符号的用法及应试策略A点号①句末点号(1)句号(。)陈述句和语气委婉的祈使句末尾。(2)问号(?)疑问句末尾。⑶感叹号(!)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②句中点号⑴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⑵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⑶顿号(、)⑷、冒号(:)a.用在总括后面的话,表示后面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b.用在提示的话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B、标号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和专用号种。⑴引号(“”‘’)A、引号的用法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突出强调。③表示特定称谓。④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B、使用引号应注意:①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②直接饮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⑵破折号(——)A、破折号的用法①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2表示意思的递进。③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④表示语音的延长。⑤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⑶括号(()[])括号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括号的注释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具体限制,一般不需要读出来。⑷省略号(……)A、用法①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省略的。②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③表示列举同类事物的省略。④表示静默或思考。⑤表示说话断断续续。⑥表示语言的中断。⑦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病句的辨析、修改病句主要包括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中前四类是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后两类是句意方面的问题。1.语序不当(1)名词修饰语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正确次序:佛山一中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语文(名词)教师。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①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①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2)动词修饰语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例如:在办公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办公室(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看下面的例子: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片神奇的土地上“前)②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3)关联词语的位置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2.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①他在运动会结束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退出……生涯”动宾搭配不当)(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例如:①教师肩负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重任。(“队伍”应改为“人才”)(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3.成分残缺或赘余(1)缺主语例如:①通过努力的学习,使她的成绩得到很快的提高。(应删去“通过”或“使”。)(2)缺谓语例如:①佛山市民都在努力为建设一个文明卫生城市。(结尾应加上“而奋斗”)(3)缺宾语例如: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4)累赘重复例如: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4.结构混乱造成结构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1)两种同义格式杂糅如:①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同义,用一个即可。)(2)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分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或分号,如果误用连接并列成分的顿号,就造成分句糅合的毛病。例如: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小张……兼任报幕”和“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兼任”一词径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5.表意不明(1)指代不明例如: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2)有歧义例如: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6.不合逻辑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1)自相矛盾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2)范围不清[来源:学科网ZXXK]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3)强加因果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4)主客倒置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文学名著(中考集锦p74)文学名著是对学生阅读状态的一种考察,考试目标主要为了解新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常见考点有:1、了解作家作品知识。2、了解主要情节、典型事件、注意人物及性格。3、知识与作品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与歇后语等。4、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5、对一些内容或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近年来名著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常见的题型有:①识记辨别题:这类题的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等几种。②理解该课题:这类题常见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人物、故事、战役、成语等。③感悟评析题:这类题一般是由人物评书、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④渗透迁移题:这类题目一般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迁移渗透。总而言之,无论解答哪一类型的名著题,都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关键是平常要在课外阅读名著方面多下功夫,注重日积月累并做好阅读笔记,才会为解答提供宝贵的素材。课内古诗文默写一。《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古诗词阅读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教学大纲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中考语文对古诗词的考查:1、积累默写,2、古诗词赏析。体现于“积累与运用”板块。(三名:名篇、名段、名句)三、根据题型,把握考点:了解中考古诗文默写的常见题型及示例。(1)对接型默写:要求直接按课文原句填写上句或下句。示例:默写: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理解型默写:采用提示篇名、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要求选填出合适的句子。示例:古诗文默写:《桃花源记》中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运用型默写:设计某种情景,根据情景内容选填恰当的古诗文句子。示例:古诗文默写: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4)开放型默写: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默写,答案多样化。示例:《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诗人文天祥(写出诗人的名字)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从而感召后代许多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四、根据题型,把握应对方法。认真背诵是基础;规范书写很重要;全面理解是关键;准确筛选不算难;合理迁移、灵活应用靠语感。[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
本文标题: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7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