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014大兴安岭低效林改造技术操作规程
ICS65.020BDB2327大兴安岭地区地方标准DB2327/T014—2012大兴安岭低效林改造技术操作规程2012–12–01发布2013–01–01实施大兴安岭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发布DB2327/T014—2012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35改造对象..........................................................................36改造方式及适合林分................................................................47改造方法..........................................................................48改造强度..........................................................................49调查设计..........................................................................410生产作业.........................................................................711成效标准.........................................................................912监测评价.........................................................................913档案管理.........................................................................9附录A(规范性附录)低效林改造设计模板.............................................10DB2327/T014—2012II前言本标准代替Q/DL016-91《大兴安岭林区低产林改造技术操作规程》,本标准与Q/DL016-91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增加了前言和规范性引用文件;——对作业场地选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改造强度做了明确规定,改造强度不得超过林分蓄积的40%;——增加了对作业小班的每个拐点进行GPS坐标定位,确保了作业面积实、作业和绘图时位置准确;——增加了林区不同区域的改造对象;——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对集材支道选设提出了可以不设或少设的要求,原则上以小班每公顷平均出材量达到5立方米以上设置集材道;——增加了针对不同林分需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增加了直播、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及补播改造方法,并对不同改造方法明确了具体要求和作业标准;——增加了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林地清理措施和标准;——增加了低效林改造调查设计编制提纲和式样。本标准由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提出。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经营部。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房景新、秦世立、陈新、贾庆、李志文、谷海滨。本标准1991年首次发布,2012年第一次修订。DB2327/T014—20121大兴安岭低效林改造技术操作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现有森林资源中低效林改造的对象、方式、方法、调查设计、生产作业、成效监测和档案管理等内容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各林业企业,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地方国有林场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Y/T1690-2007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898-2010天然次生低产低效林改培技术规程LY/T1572-2000东北内蒙古天然次生林经营技术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林分群落内部结构特征基本相同且与四周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包括树种组成、林冠层次、林相、郁闭度、林龄、起源及地位级等主要调查因子。3.2林分结构森林群落在树种组成、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层次)、年龄分布等方面所固有的特征。3.3林木森林中所有乔木的总称,是构成森林的主体,它决定森林的外貌和内部基本特征。3.4下木生长在林内的灌木和不能达到主林层高度的小乔木。3.5灌木从近地面处开始分枝,无明显主干,高一般在3米以下的多年生木本植物。3.6林间空地森林中林冠上出现的宽度在树高1/4以上但不超过树高的空隙称林中空地;空隙宽度超过树高以上者称林间旷地。3.7霸王树在天然林中,散生于主林层上方,树冠庞大,树干有缺陷,利用价值低,影响目的树种正常生长的树木。DB2327/T014—201223.8目的树种目的树种指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可作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树种。3.9植生组天然林中若干株在生态联系上比较密切的树木群体,也称树群。3.10郁闭度林分中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用十分法表示。3.11低效林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质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的总称。3.12低效次生林天然次生林因长期遭受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影响而形成的低效林。3.13低效人工林人工造林及人工更新等方法营造的森林,因造林或经营技术措施不当而导致的低效林。3.14低效防护林以发挥森林防护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且功能显著低下的林分。3.15低质低产林以林产品生产为主要经营目的且产量、质量显著低下的林分。3.16低效林改造为改善林分结构,开发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水平,对低效林采取的树种更替、结构调整、补植补播、封山育林、林分抚育、嫁接复壮等营林措施。3.17带(块)状改造划出保留带(块)与改造带(块),伐除改造带(块),在改造带(块)内整地造林的改造方法。保留带(块)与改造带(块)的宽度根据林分状况和立地条件而定。3.18群团状改造被改造的林分内有培育前途的目的树种成群团状或块状分布时,采取抚育措施,培育目的树种;并对非目的树种分布的地块及林中空隙地,采取林冠下更新、空隙地造林的改造方法。3.19林冠下更新在林冠下植苗、直播或天然下种等方法进行森林更新,待更新层形成后再伐去上层非培育对象的森林更新方法。DB2327/T014—201233.20抽针补阔在改造的林分中,伐除部分针叶树木,并于空隙处补植阔叶树,达到改善林分树种组成、培育针阔混交林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针叶纯林。3.21间针育阔间伐部分针叶树木,培育林下已有的阔叶幼树,使之形成针阔混交林。此种措施主要适用于针叶林下有阔叶幼树(苗)更新的林分。4总则根据森林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演替规律,模拟自然,建立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多功能高效稳定复合森林生态系统。运用“生态效应区”理论,利用已有林隙和有序地开拓生态效应区,改变下垫面,优化环境,引进新种群。通过规范的分类经营技术加强低效林的集约经营,保护、恢复、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稳定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4.1提高低效林林分质量,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生长环境,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地利用率。4.2按经营目的,以发挥最大林地生产力及森林的三大效益为原则。5改造对象5.1国家级公益林区和地方级公益林区林分中有较多林间空地和天窗,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目的树种较少,林下更新不良,幼苗幼树较少,林分结构单一的残次林、劣质林和低效灌木林(国家规定禁止的林分除外)。5.1.1国家级公益林一级区域:郁闭度0.3以下(含0.3)林分。5.1.2国家级公益林二级和三级区域:郁闭度0.5(含0.5)以下林分。5.1.3地方级公益林区:郁闭度0.5(含0.5)以下,坡度16度以上,土壤瘠薄,土层厚度在10厘米以下,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林分。5.2地方级公益林区和商品林区由于人为干扰和火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导致林分郁闭度低,针阔比例失调,森林质量低下,形成的低质低效林分,且未达到天然更新标准,在商品林区和坡度15度以下的地方级公益林区域(国家规定禁止的林分除外),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列为改造对象:5.2.1森林经火烧后形成的郁闭度0.6(含0.6)以下的杨桦次生林。5.2.2森林经采伐后形成的郁闭度0.6(含0.6)以下的残次林。5.2.3经多次采伐或火灾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多代萌生、无培育前途的黑桦、柞树为主要优势树种的林分。5.2.4遭受严重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死亡木(濒死木)比重占株数20%以上的林分。5.2.5疏林地及无培育前途的灌木林地。6改造方式及适合林分6.1补植补造:适合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和商品林。6.1.1全面改造:对林分采取全面改造培育措施。DB2327/T014—201246.1.2块状改造:对林中空地和天窗采取块状改造培育措施。6.2改造培育:适合地方公益林和商品林。6.2.1块状改造:对林中空地和天窗采取块状改造培育措施。6.2.2带状改造:对林分采取带状改造培育措施。6.2.2.1非等带间隔改造改造带和保留带非等距的带状改造方法,改造带宽度为10米—20米。植苗或直播改造时,植苗或直播行距离保留带应在1米以上。7改造方法7.1人工植苗适用于立地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苗作业的场地。按照适地适树,选择适宜树种。7.2人工直播适用于立地条件或交通条件较差,鼠害和鸟害较轻,且不易人工植苗的作业场地。7.3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适用于林分内具有天然针叶母树,每公顷15株以上且分布较均匀,结实为平年及以上的林分。7.4人工补播适用于林分内具有天然针叶母树,每公顷15株以上且分布较均匀,结实为歉年的林分。8改造强度补植补造林分蓄积消耗为0;公益林改造强度不得超过林分蓄积的20%,商品林改造强度不得超过林分蓄积的40%。9调查设计9.1调查设计是科学经营低效林的基础,调查设计必须按有关规程开展调查工作。9.2作业场地选择要依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或符合管理要求的森林资源档案资料,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林分中,根据任务量,按照先近后远、先急后缓、突出重点、逐沟逐坡、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进行安排。9.3林分选择应符合改造条件的要求。9.4调查设计要求真实地反映林分因子和立地条件。9.5外业调查准备工作9.5.1开展技术培训,统一标准,明确任务。了解生产作业单位的具体要求,掌握调查、绘图、填表等基本操作方法及调查设计工作的步骤。9.5.2物质工具准备:进行调查仪器的校正及工具、各类调查表格的准备。9.5.3资料的收集:林相图,平面图,局、场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和经营方案,了解该地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状况。9.5.4外业踏查:掌握该作业区的位置、地形、地貌及其自然环境特点,核实图面与实地的符合程度,选定调查基线,了解土壤种类和植被分布的情况。9.6外业调查DB2327/T014—201259.6.1低效林改造实行林班
本文标题:014大兴安岭低效林改造技术操作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7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