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01第一章抽样调查概述
抽样技术参考教材:1.抽样技术/金勇进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2.抽样技术/杜子芳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13.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冯士雍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34.抽样调查与推断/李金昌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7第一章抽样调查概述目录第二章抽样调查基本原理第三章简单随机抽样第四章分层抽样第五章比估计与回归估计第六章整群抽样第七章等距抽样第八章多阶抽样第九章二重抽样第十章非抽样误差及其控制第一章抽样调查概述第一节抽样调查的意义和特点一、抽样调查的意义抽样调查是指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所要研究的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实际调查,并依据所获得的数据,对全部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判断,以达到对现象总体的认识。二、抽样调查的基本特点1.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研究方法2.抽样方法是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所谓随机原则,首先表现在取样时必须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的中选或不中选都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单位的抽取既不取决于调查者的爱好愿望,也不决定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而完全由许多随机因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所谓随机因素,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因素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出现的数量可能多一些,也可能少一些;这些因素都对事件的结果起某些作用,但都不起决定的作用。在一次试验中,许多因素作用的共同倾向就形成了事件的一种结局。如果把取样的规则和这种结局联系起来,就称为随机原则。其次,抽样的随机原则必须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或每个样本都有相同的中选或不中选的可能性,所以,随机原则也称为同等可能性原则。3.抽样方法运用不确定的概率估计法抽样估计是运用概率论的原理,研究样本统计量,即样本指标的概率分布,并估计出由具体的样本指标来代表总体指标其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大。三、抽样调查的适应范围1.抽样方法能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问题;属于无法全面调查的现象主要有:(1)无限总体的现象;(2)包括未来时间序列的总体;(3)破坏性的产品质量检验。属于很难全面调查的现象主要包括:(1)有些现象虽然属于有限总体,但由于总体范围过大,单位数很多,进行全面调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2)有些现象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没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查;(3)有些现象受时间或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2.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相结合,可以发挥互相补充和核对的作用;3.利用抽样方法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4.抽样方法还可以用来检验总体特征的某些假设,判断假设的真伪,为行动决策提供依据。抽样调查的优缺点:优点是能节省调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大大降低调查费用。另外,抽样调查周期短、时效性和灵活性强。缺点是只提供对总体目标量的估计而不能提供许多子总体的详细资料(分层抽样中作为“层”的子总体例外)。第二节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一、国际抽样调查的发展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895年以前)第二阶段:作为一种方法的正式提出、推广与逐步普及(1895-1906)最初提出的抽样方法是所谓“代表性调查”,它是由挪威统计局局长凯尔(A.N.Kiaer)于1895年在第五届国际统计学会伯尔尼会议上提出的。1925年,在罗马举行的第十六次国际统计学会上,“抽样方法应用研究委员会”提出鲍莱(A.L.Bowley)的《抽样精确度的测定》和詹森(A.Jenson)的《代表性方法的实践》这两个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肯定了抽样方法的科学性。有意抽样又称目的抽样,它是依调查者主观判断来取样。主要形式有:①典型抽样。即根据调查者对现象的了解和自己的判断能力,从总体中抽取具有平均水平的典型单位作为样本。②随意抽样。即根据可资利用的名册、报表或地图等资料任意确定调查单位。③定额抽样。它是美国的盖洛普(G.H.Gallup)创立的,用于民意测验。对比随意抽样,定额抽样有许多改进。一是由自下而上递送回信,改为自上而下派调查员搜集意见,这样可以解决调查表回收率低的问题。二是对调查对象按一定标志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历史资料确定每类应抽选的比例数。三是由于定额抽样是建立在分析对象结构情况的基础之上,所以调查单位数可以大大减少。第三阶段:概率抽样在抽样调查中逐步占主导地位(1906-1925年以后)德国统计学家波特基维茨(L.V.Bortkiewicz)写出的《论检验的方法》为抽样误差的计算提供了基础。1906年,鲍莱又指出:随机抽样可以得到我们所愿意要的完善的结果,而且往往只要很小的样本就够。唯一的困难就在于如何保证总体各单位有同等被抽选的机会。英国统计学家蒂配特(L.H.Tippet)编制了历史上第一张《随机数字表》,解决了随机取样的问题。揭示样本和总体内在联系的理论基础是大数法则和中心极限定理。由哥塞特(W.S.Cosset)开始,而后由费喧(R.A.Fisher)完成的小样本理论,开创了抽样推断的新领域。小样本的思想是:应该从小处着手,只要精心设计小样本,用实验与推断的方法便可得到精确的结论。费喧提出著名的实验设计原理,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小样本的分布,为抽样推断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第四阶段:现代抽样调查理论的发展和完善(1925年以后)对抽样方法作出突出贡献的首先应为波兰统计学家尼曼(J.D.Neyman)。他深入研究了改进类型抽样的方法,提出样本最优分配原理,即各层样本单位数的分配应同时考虑分层大小和分层标准差的比例。保证在相同的样本单位数条件下使抽样误差最小。在各层调查费用不同的情况下,最优分配原则应该表现为:在费用一定的条件下抽样误差最小;或在一定的抽样误差要求下费用最少。并且导出了类型抽样的分配方法。尼曼对整群抽样的设计也提出很好的意见,他指出小群多样本群比大群少样本群有更好的效果。他系统地研究了区间估计问题,提出“置信区间”的概念。此外,他对比估计方法,以及双重抽样方法等等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他所提的设想对以后抽样方法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美国劳工部1937年举办全国性的失业情况调查,采用了区间置信和比估计方法;1938年的失业调查采用了多阶段抽样方法;1942年各阶段进一步采用非等概率抽样和比估计,并且提出控制非抽样误差的设计。同时,美国农业部在沙尔(C.F.Sarlc)的领导下进行了农业抽样调查。除此之外,美国著名统计学者科克伦(W.C.Cochran)对抽样方法的改进也作出了重大贡献。40年代以后,抽样方法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尤其在印度进展很快。在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P.C.Mahalanobis)的组织领导下,创立了一些新的抽样方法。如响导调查方法、交叉网络抽样、多主题抽样、抽样设计的费用函数,以及适度抽样方差,等等。印度政府1950年成立了国家抽样调查组织,将抽样方法应用于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调查中。1947年,联合国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统计抽样分会”。由马哈拉诺比斯担任第一任主席。1950年3月,联合国统计局发行了《当前各国抽样调查要况》。介绍了印度抽样凋查的六个实例,以及1952-1953年印度所进行的45次抽样调查的经验。1960年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一卷《抽样调查理论基础》。向世界各国政府推荐了行之有效的22种社会经济的抽样方法。1972年,联合国统计局在总结各国抽样调查方法应用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抽样调查理论基础》一书,推荐的抽样方法由22种增加到32种,并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二卷《抽样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进入80年代,联合国统计局推广在普查中应用抽样技术。编制了《工业普查实用抽样技术》作为工业普查建议方案的附录,并在世界各地成立统计研修所,培养大批统计人才,促进联合国抽样方法的实施,特别是协助支持发展中国家采用多主题抽样方法等,都取得显著的成效。二、我国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北京大学许宝禄教授(1910~1970)。他在数学及概率论方面造诣很深,早在1938~1945年间,就在抽样推断和多元分析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出色的论文;对样本协方差矩阵的分布,高斯一马尔科夫模型中方差的最优估计。一元线性假设似然检验等等理论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抽样论》讲义系统地论述了随机抽样法、分层抽样法、二阶抽样法、集团抽样法(即整群抽样)和系统抽样法(即等距抽样)的原理。1943~1944年清华大学陈达教授主持了云南户籍示范人口普查,并按现代抽样方式抽取部分人口以核对普查结果,这是我国第一次抽样调查。此后,在1946年上海工人生活状况调查中又应用了抽样调查方法,以更详细的项目来补充普查。但总的说来,在解放以前我国抽样方法的应用是很少的。新中国诞生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统计系统。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2年8月成立了国家统计局,根据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建立全面的定期的统计报表制度。但面对全国人口众多,经济复杂的情况,也注意到运用多种调查方法,搜集资料,了解情况和问题。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方案、统一计划进行的抽样调查是1955年开始的农民家计抽样调查。我国职工家计抽样调查是在1956年开始的。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全国职工家计调查方案》,采取类型比例与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全国抽取工业部门国营和公私合营职工6000人。1957年,职工家计调查扩大到商业、教育、机关团体等部门,并改变由全国统一抽选调查单位的方法为各地自行抽选调查单位,从而克服了抽选的样本在全国与地方代表性矛盾的问题。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支集中统一的抽样调查队——全国农产量调查队成立。它由国家设农产量调查总队。各省(区)设分队。同年,国家统计局在总结几年来农产量调查经验的基础上,颁发了《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方案》(草案),规定在群众估产的基础上,分层排队,等距抽样。采用多阶段的抽样设计,即以省(区)为总体范围,第一阶段的抽样举位是县,第二阶段单位是中选县的大队,第三阶段单位是中选人队的地块,最后由地块抽实割实测样本点:当年,在全国开始试点。1964年,按统一规定的方案对各省(区)的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进行抽样调查,并推算全国各省(区)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数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统计工作遭到严重的破坏,抽样调查队伍被解散,调查经费被取消,抽样组织管理体制和抽样调查方法被横加批判,抽样调查工作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统计调查的对象日趋庞杂,过去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已完全不能适应国家宏观决策与调控以及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要。于是抽样调查作为一种科学的非全面调查的形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抽样调查的应用与研究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81年9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农村和城市两支抽样调查队,这是我国抽样调查跨入新阶段的标志。1994年又成立了企业调查队。正是因为社会需要,近20年来我国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有了良好的开端。高等院校统计专业都将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1994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改革统计调查体系的请示。经国务院批转同意实施的我国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正如前已指出的那样,上述内容已列入修订后的统计法,这些都为我国抽样调查的应用与理论研究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本文标题:01第一章抽样调查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8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