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2017版)简述题
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为什么能创立马克思理论)1.他们树立了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仇视剥削制度,同情劳动大众,有强烈的革命热情;2.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涉猎较多的科学领域,掌握了人类创造的丰富文明成果;3.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和渊博的学识,又有强烈的实践愿望,实践经验和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实际能力。正是这种主观条件,使他们能抓住时代脉搏,解决人类面临的任务,回答时代所提出的理论课题,从而成为它的创始人。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为什么说是发展着的理论)主要是由他的理论本性决定的。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永远面对现实世界,实际生活,关注研究时代提出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2.它不是宗派主义体系,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他们进行批判研究,剔除错误观点,吸收积极合理的内容。3.它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的意识,能根据时代变化,实践发展和科学进步,发现自身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时代和实践相适应的水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根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理想: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我国人民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远大的最高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近期具体理想,即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1.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2.还在于它的深刻性3.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因为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1.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2.工人阶级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产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3.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着社会前进和方向4.工人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科学地认识世界,只有科学地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找到自身解放的道路,实现自已的根本利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树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所决定的,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双向的。在新时代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解决社会主义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新技术革命,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提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宇宙是吾心”、“心外无物”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的精神产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在事先”,“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源、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2)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为什么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列宁的物质定义及现实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的重要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联系的客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外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联系的多样性: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等等。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历史无论多长久,它总是有始有终,有限的。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物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对立;(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对立;(3)承认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它们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是不是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面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的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在了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掌握矛盾的特殊性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掌握事物度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行动。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已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首先,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陶艺的必然性。再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视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它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其次,它们以是统一的,一方面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他它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公告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必须自觉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重视内容,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本质和现象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雇个人。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象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本文标题: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2017版)简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9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