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讲希伯来文明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其文明也没有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那么显赫。然而,约在公元前1200至400年间,希伯来人创立的犹太教对于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人们把希伯来文明作为西欧文明的来源之一。古代中东地区那些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民族竟无一例外地成为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连同他们所创造的文明一道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唯有犹太民族作为一个“不变”的民族留存下来。犹太人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犹太人问题仍然是世界事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希伯来人在历史上具有的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一、希伯来人的传说和历史1、传说时代•希伯来早期的历史,我们只能凭籍圣经《旧约全书》才得知一些,其中有许多未经证实的传说和史实交杂在一起。•从民族起源一般意义上来说,犹太人是两河流域古代诸民族中的一员。从种族起源上看,犹太民族是与建立起古巴比伦王国的阿摩利人同一来源的闪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闪族语系的一支。•犹太人对本民族在历史上出现的认知十分独特,把一个民族的开端与一个普通人联系在一起,在我们所了解的上古人类历史上仅此一次。•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家族就起源于苏美尔的乌尔城邦。希伯来人被认为都是亚伯拉罕的后代,据说亚伯拉罕得到上帝耶和华的指示,大致在公元前1900年至1500年之间,他们逐渐由乌尔迁入当时地中海东岸、一块叫做“迦南”的地区。据圣经记载,这是一块“流着奶和蜜”的土地。迦南原来的居民称这批从东边越河过来的人为“希伯来”,意即“越河者”。•亚伯拉罕的这一迁徙令人费解的是,与绝大多数通常是从贫困地向富庶地迁徙不同,他做出的迁徙是一次从被认为是富庶之地向贫困地的迁徙行动。=犹太学者的解释:为了追求更完美的精神境界•迦南虽然自然条件险恶,饥荒频繁,但作为三大洲(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交汇之地,对来到这里生活的犹太人文化的孕育、发展和扩散产生了重要影响。•亚伯拉罕的儿子叫以撒,以撒有个儿子叫雅各,雅各生了12个儿子。是否真有12个儿子,不得而知,但据专家考证,希伯来人有12个部落,12个儿子其实是希伯来12个部落的首领。•据《创世纪》的记载,在雅各与一位天使角斗了整整一个通宵之后,他得到了“以色列”这一称号,意为“神的勇士”。犹太人因此之后亦被称为“以色列人”。《圣经》中大多以此称呼犹太人,以表明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都是雅各的子孙。•喜克索斯人统治埃及的时期,雅各及其家人因躲避饥荒,进入埃及,居住在尼罗河注入地中海三角洲的东北部地区。•希伯来人在埃及生活了约400年的时间,最初受到统治者的善待,在《圣经》中有希伯来人约瑟在埃及为相的传说。•在喜克索斯被埃及人驱逐以后,新王国诸法老试图创建一个埃及帝国,并寻找奴隶来维持国内经济的运转,与喜克索斯人关系不错的希伯来人成了替罪羊,他们大多成了奴隶,受到种种奴役。不仅如此,当时新上台的埃及统治者采取的民族排斥和迫害政策使希伯来人面临民族灭亡的危险。•BC1250年左右,希伯来人涌现出一位领袖——摩西。《圣经·出埃及记》记录了摩西率领希伯来人摆脱了埃及的束缚,重返迦南的故事。•希伯来人为了摆脱奴役、获得自由而离开埃及之举,具有特别的意义,他们第一次明确地意识到,迦南地——上帝允诺给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是他们的故土,是他们在外乡罹难时,唯一能够想到返回的一块土地。在上古时代,没有任何其他一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把民族的自由,把人的自由权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希伯来人越过红海后,在西奈山附近定居了四十余年。摩西前往西奈山接受神谕,即“摩西十诫”。摩西十诫(TenCommandments)1.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可有别的神;2.不可为自己雕制和崇拜任何偶像;3.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尊名;4.第七天为汝主的安息日,不能做任何工作;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伪证陷害人;10.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注意点:①十诫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的约法,是他们与神的契约,这种契约思想,是后来西方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因素;②前三诫强调对耶和华的绝对敬奉,这显然是犹太教一神观的重要内容。•摩西把十诫刻在陶片上,然后置于一个柜中,即所谓的“约柜”中。十诫奠定犹太教(Judaism)的基础。宗教信仰的统一成为犹太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摩西把希伯来人分别组成十人、百人、五十人和千人各级规模不等的社会单位,任命十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和千夫长为各级行政首领协助其管理,结束了希伯来人各部落混乱无序的状态。•摩西去世,由其助手的儿子约书亚继任领袖,率领希伯来人向西渡过约旦河,攻取迦南的耶利哥。约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基本上在约旦河谷及其周围山区定居下来。然而希伯来人并未完全消灭或赶走原先的迦南土著,自己内部又纷争四起。此后两百年是希伯来人混战、分裂的“士师时代”(“士师”希伯来语为Shophetim,含义为“审判官”或“拯救者”,其职责在平时为民事纠纷的仲裁者,战时为率众出战的指挥官)。•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叙述的关于希伯来人的一切活动基本没有被有价值的史料证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并不认可。然而,基于传说的上述这一切却早已深深融人犹太人所认同的“历史”之中,成为犹太人的一种集体意识。无论是对于犹太民族而言,还是对于犹太文化而言,这样的“历史”才算是犹太民族的“真正历史”。•在现存的历史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到以色列人的事,是1896年在埃及底比斯发掘到的一块著名石碑,碑文上明文记载了古埃及第19王朝法老美尼普塔在公元前1222年发兵平息迦南希伯来人纷乱的史实。碑文写道,“以色列已化为废墟,但它的种族并未灭绝”。此后,希伯来人的发展历程进入有史可考的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2、历史时代(1)统一王国时代•在士师时代末期,来自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的腓利士丁人崛起,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征服了迦南大片地区,这一地区也就有了“巴勒斯坦”之名,其意义实际上就是“腓利斯丁人的国度”。•约前1025年,大士师撒母耳挑选便雅悯部落的扫罗为希伯来王国首任君王(约前1025一前1013年在位),建立了最早的犹太人国家。扫罗王的统治标志希伯来民族统一的开端。大约公元前1005年,大卫取代扫罗继任君王(前1013一前973年在位),他以耶布斯(即后来的耶路撒冷)为国都,逐一征服了王国疆域内的迦南人,并将腓利斯丁人赶到南方沿海,将王国版图扩大到北起黎巴嫩山、南至埃及边界、西起地中海沿岸、东达约旦河东岸。•前973年大卫去世,其子所罗门接位(前973一前930年在位),王国进入鼎盛时代,古代犹太民族基本形成,犹太文明也奠定了繁荣发展的根基。•所罗门治下,管理王国事务的人员大大增加,并建造了权力象征的王宫。他将王国分成12个行省,分别交给一位他提名的人管理,规定每个行省要向王室提供一个月的生活必需品,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徭役和税收制度。•通过加强宗教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建造了“第一圣殿”,将约柜放置于此。希伯来的国王不能与神划等号,或自称有血缘联系,他只能认为自己是受上帝“祝福者”,他也不能行使大祭司的权力。•通过与周边国家联姻改善国际关系,并发展互惠贸易。(2)南北朝时代•公元前930年所罗门王死后,统一的希伯来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的10个部落成立以色列王国,定都撒马利亚;南方的犹大和便雅悯部落仍然以耶路撒冷为都,称犹大王国。•以色列王国一开始实力较强。然而,王国内部权力争夺激烈;国人信仰混乱,世风日下,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统治者还对时局判断失误。公元前722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挥戈南下,此时错误地与埃及结盟的以色列王国无法抵御亚述强大军队的进攻,被一举消灭。组成以色列王国的10个支派的犹太人,国王及其臣民27000多人,在亡国后被分散流放到亚述各地,远离故土,加之王国的民众早就传统丢失,无法保持犹太人的固有文化,久而久之被当地人同化,从此不知去向,被称为“失踪的以色列10个部落”。•犹大王国人少国小地偏,但内部纷争不多,可谓偏安一隅。其统治者在向亚述献出大量金银后免遭占领。公元前7世纪末,当又一个帝国新巴比伦决意在该地区称霸时,犹大王国的灭亡也就在所难免。公元前597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破耶路撤冷,扶植犹太人齐德启亚为傀儡国王。公元前590年,齐德启亚倒向埃及,试图借埃及力量反叛新巴比伦,导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率军前来征讨。公元前586年,在新巴比伦的强大进攻面前,犹大王国无力对抗而遭受之灾,耶路撒冷连同圣殿一道被毁。贵族、祭司、工匠等5万余人被俘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一圣殿时期”就此结束,犹太人的独立历史也就此了结。•被掳往巴比伦的犹大国人和那些被异族同化的以色列国居民不同,他们仍能集中聚居,保留本民族传统信仰和习俗,此后他们及其后裔被称为犹太人。“巴比伦之囚”及先前“失踪的以色列10个部落”,即是古代犹太民族的第一次大流散。(3)囚虏时期和返乡•犹太人自出埃及以来一直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国土上,其民族性根本就不是问题。然而,在巴比伦之囚期间,犹太民族不再是一个主权民族,在人数上也不再是大多数,四周异族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决定性的。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民族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而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生活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却并没有因此走上中东地区无数古老民族所走过的自然消亡之路,而是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将犹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方法。•客观地说,犹太民族的留存与巴比伦人对犹太囚虏的处置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巴比伦人并没有奴役他们,没有对他们施以监狱式的囚禁,也没有将他们强行分散开来,而是允许他们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区生活。这一结果对保持犹太人之间的联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被掳和遭流放的犹太人流而不散,并有可能经常聚集在一起。此外,犹太人固有的宗教习俗基本不受干扰,除了行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外,犹太人仍然是自由人。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能够和平自由地生活,发挥自己的才干,在人数上也有了较大的增长。囚虏时期的影响①“回乡观”的形成。随着巴比伦犹太人不能在短时间内返回故国,对故乡的思念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族愿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故国、复国兴邦的思想开始在犹太民族心中深深植根。尽管这种思潮在当时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但它的存在一直影响着犹太人与其故土以色列地的关系。事实上,这种在第一圣殿被毁、犹太民族沦为巴比伦之囚时产生的期待上帝救赎,救世主降临,帮助犹太民族摆脱苦难,返乡复国的宗教信念,对犹太民族与故国之间从来没有完全中断过的联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在19世纪导致政治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出现和现代以色列国的最终建立。②犹太民族宗教意识的增强,各种各样的异神和偶像崇拜被彻底清除,完备的一神论思想最终形成。在犹太先知的宣传鼓吹下,原先被认为是犹太人的民族神现已被视为世界性的神,一个掌管治理着整个宇宙的神。③犹太会堂观念的出现和祈祷的运用。以会堂代替圣殿,以会堂的聚会代替去圣殿的崇拜,以无形言辞的祈祷代替有形物质的献祭是巴比伦犹太人的伟大创举。犹太会堂是以组成它的人为中心,主要作用是祈祷、学习和管理,在犹太民族大流散期间,成为犹太人的基本自治模式。通过犹太会堂和祈祷,犹太民族不再与任何特殊形式的祭司、圣殿和国家捆绑在一起了。•公元前538年,在西亚地区崛起的波斯帝国征服了新巴比伦帝国,波斯王居鲁士大帝不仅允许犹太人重返自己的家园,而且同意他们重建圣殿。犹太人囚居巴比伦的历史从此结束。不过,巴比伦之囚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却没有因此结束。若是考虑到犹太民族的大流散经历还在后头,巴比伦之囚事件不啻为犹太民族流散史上的一次精彩绝妙的演习,由此而得到的经验使得犹太人在面对之后的流亡散居时,有了一种无坚不摧、随时随地可以拿起来反抗敌人的武器。(4)第二圣殿期和世界性大流散时代•对于那些在民族宗教意识的驱使下返回家园的犹太人而言,重建被毁圣殿显然是当务之急。虽然圣殿的重建工作是一波三折,但在最高祭司约书亚和先知哈该的领导下,圣殿终于还是在公元前516年建成,共历时20年,史称“第二圣
本文标题:04_希伯来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0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