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06专题十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非选择题完整版)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第1页(共115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翻录必究·注: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试题精选从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全国..各地..1.00..套.优秀..历史..试题..,按高考二轮复习各专题顺序分解而成,去除各地重复考试试题,包括239个选择题和72个材料题,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转载到其它网站、博客和QQ群交流,一经发现封锁其IP,谢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汇总分解、整理:张秋鸿专题十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附:非选择题完整版1.(2014·安徽黄山一模·24)(20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象动脉之于身体那样,它的畅通与滞塞,往往都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材料二《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它是指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元代漕运河运、海运并举,而以海路为主。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朝规定漕运全部经由内河,停止海运,漕运全由运河承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占道,运河淤塞,朝廷存在河运海运之争,但还是河运一派占优势。明清漕运有州县“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吞艘行数千里之运河,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淮安通坝验米有费,丁不得不转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根据《运河史话》资料整理材料三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漕运行海道,江南运河仍疏浚维修不断,黄河以北的运河,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但至三十年始裁漕督,全废河运。——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园地原创严禁转载第2页(共115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翻录必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的客观原因,指出明清时期漕运方式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阶段漕运方式变化给明清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6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强化;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2)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海禁”政策(3)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析】(1)政治上,新兴的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的加强,能够集中力量投入大运河开凿;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沟通南北经济的需要。(2)政治重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沟通南北经济的需要,因此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明清时期漕运方式存在压迫百姓、滋生腐败、成本过高等弊端;明清停止海运,中国海外贸易走向衰落,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3)“容易淤阻”“漕粮改为折色”,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包括江南地区战争的破坏,社会动荡,更加先进交通运输方式,如轮船运输的冲击。【答案】(1)条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南方经济的发展。(6分)(2)原因: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2分)弊端:运河漕运盘剥百姓;滋长河政腐败;陈规陋费,背离市场。(4分)影响:海洋意识薄弱,海洋航海技术由领先逐步落后;中国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2分)(3)原因:运河淤阻;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2分)政治方面: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江南地区,社会动荡,经济破坏;经济方面:轮船招商局的成立,近代铁路运输业兴起发展,加速了运河漕运的衰落直至停止。(4分)2.(2014·北京东城高三期末·34)(20分)近代以来上海经历了沧桑历程,发生了巨大变迁。请阅读下列材料。李鸿章建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首家机器棉纺织工厂。当时洋布进口不断增长,(1872年的1224万匹增到1890年的1556万匹)郑观应为此提出:“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李鸿章指派他筹建织布局,郑提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园地原创严禁转载第3页(共115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翻录必究·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后患庶几可免矣”。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上海机器织布局历经十余年几次筹资失败,最终在1889年开工,年产24万匹布。其优厚的利润,吸引了许多华商酝酿建厂,由于织布局十年专利,在上海也仅有少数以织布局分局等形式建立。1893年织布局毁于火灾,第二年李鸿章下令在原址建立华盛纺织总厂,但不久上海“洋厂林立,华厂独受其挤”,1900年变卖他人。(1)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从上海机器织布局到华盛纺织总厂的变化历程。(8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解析】(1)此类题目,不仅要从材料归纳出变化的历程,而且要根据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表述成文,逻辑清晰。结合所学可知此类企业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企业,应从洋务企业民办企业兴办的背景描述,然后根据材料归纳兴办状况及发展变化,分析最后衰败的原因。【答案】(1)本题8分。示例:洋务运动时期,为与外国商品竞争,李鸿章创办机器纺织厂,并设置十年的垄断权以增强竞争力。但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了投资办厂的权利,失去垄断地位的纺织厂在外商企业冲击下失败。纺织厂的历程表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近代化,对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业的兴起发挥了一定的诱导作用。但其垄断权又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企业也很难抵御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上海之最1862年,上海建立了第一所外语学校——“广方言馆”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一般认为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00年,上海城市人口超过100万,跃居全国第一1903年,东大陆图书译印局建立,印行的《黄帝魂》一书,收罗了当时上海各报刊发表的革命论著,成为当时全国流传最为广泛的革命宣传品1919年6月3日,上海爆发了中国工人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罢工1923年,奥斯邦广播电台开播,这不仅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无线电台(2)以“上海变迁与近代化”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6分)【考点】(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解析】(2)此类题目,重在史论结合,观点可以理解为“上海变迁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也可园地原创严禁转载第4页(共115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翻录必究·理解为“中国近代化推动了上海变迁”,相应的史实论据应该从材料中去寻找和分析。【答案】(2)本题6分。示例:①上海的新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例1:上海第一所外语学校——广方言馆的建立,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例2:上海出现广播电台这—新的传媒工具,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例3:以发昌机器厂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建立,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②近代化推动了上海的变迁例1:书局、报刊等近代传媒工具的出现,推动上海成为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中心之一。例2:五四运动期间的上海大罢工,体现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推动了上海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例3:上海近代企业的兴起,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使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建国以来上海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在这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外交活动:1972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2001年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3)从上述三个外交活动,说明中国外交事业的变化。(6分)【考点】(3)新中国的外交——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解析】(3)结合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国外交由改善与西方关系到新时期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变化。说清楚变化的同时,同时重点要讲清楚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背景。【答案】(3)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苏联的严重威胁,扭转外交僵局,改善中美关系提上了日程。《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了正常化,推动了西方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到来。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周边和平环境,以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促进了与亚太国家的经济往来。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了睦邻友好,为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6分)3.(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38)(24分)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芸。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园地原创严禁转载第5页(共115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翻录必究·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4分)(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6分)(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看法。(4分)【考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2)“文化大革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辛亥革命(4)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解析】(1)关键信息:溢美之词居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从关键信息可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至文革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即肯定、否定和肯定;第二小问则依据“国民党”、“共产党”、“唯物史观”、“文革”、“拨乱反正”等信息,从阶级立场、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2)关键信息: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抓住问题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分析归纳。(3)关键信息: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本问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阐述辛亥革命反封建、政治民主化等意义。(4)本问考查历史认识论。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客观、全面和辩证,因此,应运用唯物史观和发展的观点,因不同时期的政治意识等各方面都会变化,而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具有主观,为现实服务的。言之
本文标题:06专题十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非选择题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1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