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2011年政法英杰模考阶段试题答案及解析
政法英杰真题模考阶段试题答案及解析华夏考资网: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1.【答案】C【考点】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解析】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属于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的范畴。法治理念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具体来说,它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综上,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2.【答案】C【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解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三者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既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所以C项正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和充分的开放性的基本特征,所以A项错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所以B项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其重要文化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所以D项错误。3.【答案】B【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解析】邓小平理论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总结概括为九个方面:(1)法制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2)“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3)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4)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5)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6)“死刑不能废除”;(7)“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8)把“一国两制”的构想法律化;(9)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所以B项当选。4.【答案】D【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解析】坚持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行政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2)合理行政是合法行政的重要补充;(3)高效便民是依法行政的价值体现;(4)权责统一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5)政务公开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6)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所以D项当选。5.【答案】B【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包括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和其他基本要求四个方面。其中,其他基本要求包括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和坚持依法执政。考生注意:在坚持依法行政中,合法行政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合理行政是合法行政的重要补充。所以选B项。6.【答案】C【考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解析】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看来,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所以A项正确。法律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立法者是把由一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规则表述出来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所以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具有正式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法的正式性体现在:①法总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非经法定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的文件,不具有法的效力。这也被称为法律的形式主义。②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一般而言,法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但是国家强制是不可缺少的。③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人类社会早期曾经是秘密法,法律不公布,因为“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但是到了一定历史阶段则进行了成文法的公布。法的正式性表明法律与国家权力存在密切联系,法律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例如原始社会就没有法。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7.【答案】C【考点】法的特征【解析】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交互行为的规范,技术规范则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A项错误。制定或认可是创制法的两种重要方式。法的制定,是指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权限划分和法定程序而创制法的活动,通过制定方式形成的法叫成文法或制定法,如法律编纂(法典编纂)。法律汇编不属于法的形成方式,它不改变汇编的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不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因而不是国家的立法活动,仅是一项技术意义上的工作。法的认可,是指公共权力机关对已有的社会规范赋予法的效力,将之认可为法律。法的认可又有两种具体形式:其一是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将某些已有的、零散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文化,使之成为法律条文;其二是立法机关在制定法中承认某种已有的社会规范具有法律效力。所以B项错误。法作为一种规范人们外部行为的规则可以被任何人(特别是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中(特别是法院和仲裁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的可能性。德国法学家坎特罗维奇对法律下的定义:“法律是规范外部行为并可被法院适用于具体程序的社会规则的总和。”判断一种规范是否属于法律,可以从可诉性的角度加以观察。所以C项正确。法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类型有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所以D项错误。8.【答案】C【考点】法的渊源【解析】法的渊源,就是指特定法律共同体所承认的具有法的约束力或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之大前提的规范或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法的渊源可以分为正式法源与非正式法源。正式法源是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并且直接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规范来源的那些资料。如宪法、法律、法规等,主要为制定法,即不同国家机关根据具体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正式法源是法律人必须予以考虑;或者说,法律人有法律义务适用它们。非正式法源是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习惯、乡规民约、社团规章、权威性法学著作,还有外国法等。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所以C项错误。《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所以D项正确。9.【答案】C【考点】法的效力【解析】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实行遵循先例原则,不只对特定当事人有效。所以A项错误。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对于其生效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适用,如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所以B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具有狭义的法的效力。所以C项正确。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合同等的法的效力。这些文件在经过法定程序之后也具有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反。但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适用法律的结果而不是法律本身,因此不具有规范性。所以D项错误。10.【答案】D【考点】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解析】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法的继承是客观存在的,法就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南宋和北宋属于同一历史类型,所以选项A错误。法的移植是指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之所以能够进行法律移植,是因为一国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面临的社会生活具有共性,受同一规律的支配。所以B选项错误。法的继承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有:(1)法的基本术语、形式和技术可被继承,如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解释方法、法律体系的结构等;(2)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规定;(3)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4)反映法的一般价值的原则。如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等。但是基本政治制度不属于继承范围。所以选项C错误。法的继承体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法的移植则反映一个国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法的移植的范围除了外国的法律外,还包括国际法律和惯例。所以选项D正确。11.【答案】C【考点】法律解释体制【解析】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解释体制,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或决定。本题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应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所以C项正确。12.【答案】C【考点】立法、守法和法的适用【解析】法律所要求的都是人能够做到的,法律不能强人所难,但是凡是人能够做到的不一定是由法律要求,有些社会关系并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不能被法律所要求和规定,所以选项A错误。整体上说来,适用有效的法律规范解决具体个案纠纷的过程在形式上表现为逻辑中三段论推理的过程,首先要查明和确定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其次要选择和确定与上述案件事实相符合的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最后以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为标准,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或法律裁决。在实际的法律生活中,法律人适用有效法律规范解决个案纠纷的三个步骤不是各自独立且严格区分的单个行为,他们之间界限模糊并可以相互转化。如法律人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的过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事实归结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法律规定与事实之间的循环过程,即目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来回穿梭。所以选项B、D错误。守法范围是指守法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在我国,守法的范围包括:主要是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各种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如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等。所以C项正确。13.【答案】D【考点】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解析】按照周代的礼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即不能离异休弃。“三不去”是:有所娶而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所以选项D错误,当选。14.【答案】B【考点】商鞅变法【解析】商鞅“改法为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所以选项B错误,当选。15.【答案】B【考点】宋代刑罚的变化【解析】宋太祖建隆四年颁行的“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具体的折换办法是:笞杖刑一律折换成臀杖,杖后释放;徒刑折换成脊杖,杖后释放;流刑折换成脊杖,杖后就地配役一年。所以选项B错误,当选。16.【答案】D【考点】英国法和美国法【解析】英国的普通法是12世纪前后发展起来的通行于全国的普遍适用的法律。15世纪左右才形成了衡平法。所以A项错误。17世纪初,普通法院法官科克和衡平法院法官埃尔斯米尔将冲突引向白热化,国王詹姆斯一世最终确立了“衡平法优先”的原则。所以B项错误。1787年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授予各州的权力、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强调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以及缔结的条约是“全国最高法律”、宪法本身的批准问题。宪法修正案是美国宪法规定的唯一正式改变宪法的形式。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关于公民权利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前10条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国会不得制定限制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或剥夺公民和平集会和请愿的权利的法案;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无论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正当
本文标题:2011年政法英杰模考阶段试题答案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5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