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针灸【教学目标】1.掌握腧穴的概念2.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3.熟悉腧穴分类、定位方法4.了解刺灸方法第一节腧穴概述一、腧穴的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俗称“穴位”。二、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2.经外奇穴,又称“奇穴”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定经定位定名主治作用经穴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①局部作用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奇穴无归经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②局部作用阿是穴无归经无固定位置无专用穴名治局部病变三类腧穴的特点:三、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共同点。2.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3.特殊作用: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4.保健作用:如足三里、百会、气海、关元等。四、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2.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4.简便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古称“骨度法”,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⑵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法:由骨节、肌肉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内踝后定太溪;眉头定攒竹;脐中为神阙等。2活动标志法:在活动姿势下由关节、肌肉、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如:微张口在耳屏前凹陷处取听宫;咬肌隆起处取颊车等。⑶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②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③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4)简便定取穴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食指尽端处取列缺等。第二节常用腧穴合谷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取法:将对侧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处为穴。主治:①头面②热病多汗无汗③妇科病:闭经滞产④上肢痿痹手指挛痛⑤腹痛便秘曲池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面瘫。②皮肤病:荨麻疹、全身瘙痒、湿疹。③热病、高血压。④上肢不遂肘臂疼痛无力。⑤腹痛、腹泻。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主治:①鼻疾:鼻塞鼻衄、鼻渊。②面瘫、面肿、面痒面肌瞤动。③胆道蛔虫症。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口角瞤动。天枢定位:脐中旁开2寸。主治:①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②月经不调、痛经。足三里定位:髌骨下缘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取法: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外上缘,四指直下,中指尖为穴。主治:①胃痛、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肠痈②下肢痿痹瘫痪脚气水肿。③强壮保健穴、虚劳赢瘦。④眩晕、癲狂痫。⑤乳痈、乳汁少。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①腹胀肠鸣、泄泻。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不孕不育、阳萎、遗精、小便不利、水肿。③下肢痿痹、疝气。④失眠。三阴交委中定位:腘横纹中央。取法:股二头肌腱(外)与半腱肌腱(内)连线的中点。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遗尿③腹痛吐泻④丹毒刺灸: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内关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1、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痛、心悸。2、精神、神经系统病证:癫痫、热病、失眠、眩晕、偏头痛。3、消化系统病证:胃痛、呕吐、呃逆。4、呼吸系统病证:胸闷、胸痛。5、临床急救穴之一。环跳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界处。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腿痛。大椎定位:在项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腰背痛,腰脊强痛,风疹。应用:外感热病配曲池、合谷、风池、外关;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头面部疾患:眩晕头痛、头胀、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脑供血不足。神志疾患:角弓反张、小儿惊痫、癫狂、痫证、癔病、健忘、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休克。脏气下陷:脱肛、阴挺、泄泻、关元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主治:遗尿,尿频,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4.神阙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应用:配足三里治疗肠鸣腹痛,配气海、阴陵泉治疗泄泻不止。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刺,多用艾条或艾柱隔盐灸。神阙5.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取法: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中点。作用:和胃理气,通腑化滞。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第三节针灸方法一.针法一、针具的起源和发展砭石骨针、竹针金针、银针、铁针不锈钢针电针、光针、磁针1、毫针的构造:可分为5个部分,即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二、针刺前的准备1、针具的选择质量(地)不锈钢针金针银针检查各部长短粗细个人情况年龄性别体质胖瘦部位头面四肢胸背腰臀病情虚实表里(深浅)寒热急慢●注意:一穴一针2、选择体位选择原则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3、消毒(1)针具器械的消毒a.高压消毒b.煮沸消毒c.药物消毒(2)医者手指消毒(3)施术部位消毒四、针刺方法(一)进针法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押手”。1.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相应手法2.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协助进针减轻疼痛调节针感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1.单手进针法:只用单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挟持针柄进针法挟持针身进针法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3.管针进针法(二)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的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或部位。1、依循行定方向2、依腧穴定方向3、依病情定方向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包括直刺;斜刺;横刺。(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2)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部位,或为避开血管及瘢痕部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的穴位。(3)横刺:又称平刺,或称沿皮刺,针身与皮肤呈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处的腧穴,如头部的穴位。(三)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1.基本手法提插法“提”就是将针从地部退至人部、天部,注意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捻转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2.辅助手法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按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刮柄法是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弹柄法是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搓柄法是指将针刺达一定深度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单向捻转的方法。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震颤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四)得气、候气1、得气亦称为“针感”,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2、候气候气是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地留针;亦可间歇地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至。五、留针与出针留针当针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静留针”。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应继续施用手法,或为加强针感,或为达到补泻目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出针出针法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若拔针后,针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可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处轻轻按压片刻即可。六、针刺意外的处理及预防1晕针2滞针3断针4弯针5血肿6刺伤内脏1.晕针——症状: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多汗(冷汗)、恶心欲吐、脉沉细数、甚至晕厥。——原因1)精神紧张4)体位不当2)体质虚弱5)医者手法过重3)饥饿疲劳6)大汗大泻、大出血后——处理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2)患者平卧(头低位),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恢复。•重者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预防1)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2)勿于饥饿、疲劳、大渴时针刺3)选择舒适持久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2.滞针——症状:医者感觉针下滞涩,提插、捻转、出针困难,病人则感觉痛剧。——原因1)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强烈收缩;2)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使肌纤维缠绕针身。——处理1)局部按摩,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再刺一针。2)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轻轻提插。——预防1)消除精神紧张2)选择舒适体位3)行针手法要轻,捻转幅度不要过大,不要单向捻转。3.断针——原因1)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腐蚀损坏2)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3)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外拔4)外物碰压5)行针手法过重——处理1)勿移动体位2)取出残针——预防1)认真检查针具2)弯针滞针及时正确处理3)针刺时勿全部刺入4)进针行针勿用力过猛过强4.弯针——原因1)留针时移动体位2)滞针处理不当3)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4)针柄受外力压迫、碰击——处理1)如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取出。2)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取出。3)移动体位所致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取出。4)切忌强行拔针——预防手法熟练轻巧,体位舒适,留针时勿移动体位。5.血肿——症状: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原因:针尖刺伤血管或弯曲带钩——处理1)轻者不必处理2)重者,青紫面积大,肿痛较剧,影响到活动时,先冷敷止血,再做热敷。——预防1)仔细检查针具2)针刺时避开血管3)手法要轻,忌用力捣针4)出针时按压针孔6.刺伤内脏1)刺伤肺脏(气胸)——原因:针刺胸背部和锁骨附近穴位过深,刺穿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胸腔。——症状:突感胸闷痛、心悸气短、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恐惧,甚则血压下降。肋间隙变宽,叩诊呈鼓音,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向健侧移位。——处理I.1)立即起针,患者半卧位。II.2)轻者可自然吸收。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予镇咳、消炎等药物。III.3)重者及时抢救,如胸腔排气、低流量给氧等。2)刺伤脑脊髓——原因胸脊髓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夹脊穴等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症状a.刺伤延脑: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
本文标题:10针灸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7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