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1章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都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质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推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并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最后,工人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素质全面提高,结构更加优化,面貌焕然一新,先进性不断增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素质迅速提高;三是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选择工作的自主性大为增强。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习近平明确指出:“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我国工人阶级从来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我国工人运动么来都同房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在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舆论、行政等手段,设施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工人群众的权益,支持工人群众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同时,广大职工群众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光荣使命,增强责任意识,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工人阶级正是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表现出了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实现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带动了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衷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要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要通过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要觉悟的部分。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如何正确的认识和政策,也有过因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上偏差而发生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确定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的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离开了知识分子,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文化教育的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四有”公民的培育,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时,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索。依靠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必须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知识分子要发扬“热爱祖国、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好地承担起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者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为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最后,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救济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是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就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强大的力量源泉。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建设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我国的各民族人后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南和西北是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两个区域。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越紧力量越大。中国13亿多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中国力量就会无比强大。只有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才能更加坚定各族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加强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各民族都应该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共同维护伟大祖国统一安全,共同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这样,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就有了不可动摇的根基。
本文标题:11章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9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