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预习提纲: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政治上掀起了维新运动,但终被封建顽固派所镇压,而农民阶级则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帝国主义借此发动了对中国的侵华战争,然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也预示着革命的风暴即将到来。【课标要求】:列举1895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重点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一、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历史背景:(1)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上升,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根本原因)。(2)国际环境:19世纪9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成为日本实施侵略的有利国际环境。(3)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导火线)思考1:结合课本的“课文导读”简要说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答案:日本称其为“清国征讨策略”。“大陆政策”的五个步骤是:台湾、朝鲜、满蒙、中国、全世界,它是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侵略方针,说明日本为侵略中国已蓄谋已久,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战争经过(1)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2)黄海海战后,日本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3)辽东战役,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4)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军惨败。思考2:反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答案:清朝极端腐朽的封建统治;慈禧太后的主和;李鸿章的妥协退让与避战自保;清政府军事力量的薄弱;不少清军官兵的贪生怕死与临阵脱逃。3、战争结果:(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内容危害A.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隔离数十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B.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使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C.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D.设厂: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严能够过重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4、影响:A.社会性质: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B.民族危机: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C.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D.经济:列强有过去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E.对世界: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3、直接原因(导火线):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威胁了列强的在华权益。(1)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2)口号:“扶清灭洋”(3)结果: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失败。(4)意义:A.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B.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承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思考3:你何如看待其“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答:(1)具有爱国性:它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军反帝;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2)具有落后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4、爆发:1900年6月,八国联军(英、法、美、德、意、日、奥、俄)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西逃。5、结果:1901年9月,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内容危害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海岸线的战略要地。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了解:《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影响:(1)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完全形成。(2)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革命的风暴风起云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政府统治很快被推翻。思考4:综合分析列强在不同历史时期侵华目的、侵华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1)侵华目的的变化: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B.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企图瓜分中国领土的必然反映。(2)侵华的基本特征:A.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B.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3)侵华方式的变化:A.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B.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三、巩固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是(C)A.鸦片战争失败B.太平天国运动冲击C.甲午战后危局D.《辛丑条约》签订2、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是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新转折的征兆。下列关于“三甲之役”的说法错误的是(D)A.日本发动“三甲之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B.“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远胜于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C.“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D.“甲寅之役”是指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3、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这表明(A)A.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B.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C.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D.甲午战争的爆发按当时的国际法中国有一定责任4、日本在1890年以前通过改革促发展,此后通过战争来促发展。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动最早、攫取权益最大的侵略战争是(A)A.甲午中日战争B.第一次世界大战C.九一八事变D.珍珠港事件5、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C)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6、1900年6月八国联军对华采取战争行动后,清驻英公使罗丰禄向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理询问联军行动的意图,索尔兹伯理答复说:“目前女王陛下政府丝毫无意采取任何步骤,影响北京现存政治局势。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要恢复秩序及保障生命和财产。”由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B)A.恢复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B.镇压义和团运动C.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D.协同作战瓜分中国7、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圆明园的“两度劫”分别发生在(D)①鸦片战争期间;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③甲午中日战争期间;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④8、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D)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④⑤9、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C)A.1851年B.1895年C.1898年D.1906年10、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B)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第13课辛亥革命【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使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辛亥革命的发生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统治使民国名存实亡,历史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学习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评价。【学习难点】:三民主义的剖析;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原因;辛亥革命的评价。一、原因(背景)1、必要性: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与控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有识之士改造中国社会的强烈愿望;《亲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政治工具,激起了人民的不满;为拯救民族危机,推翻清政府势在必行。2、可能性:(1)经济基础:甲午战争与晚清“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新式学堂及留学教育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A革命知识分子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三个人物,两个地点。B.指导思想: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思考1:通过查阅资料,简要阐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答:(1)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民族主义。(2)政治革命:“建立民国”,属于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3)社会革命:“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4)组织基础: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思考2:简要介绍中国同盟会的情况并分析归纳的特点?答:特点(1)以兴中会为基础,联合其他资产阶级会党成立,凝聚力不强。(2)推翻清政府是其主要目的
本文标题:1213课预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9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