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14人民日报部分整理公考参阅3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思想纵横)郑剑《人民日报》(2014年09月30日07版)今年教师节前夕的9月9日,习近平同志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更加关心教育、更加关心教师,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一天,他还亲切会见了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怎样做到“更加”关心教育、“更加”关心教师?由此想到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已有共识,无须多论。问题在于,重要到什么程度?“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这个论断表明,我们应当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事业、放到最突出的地位。所谓根本,就是事物的本源。“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强调一项事业的重要可以使用不少有分量的词语,而用“根本”来形容教育事业再恰当不过了。当今时代,教育确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本源、个人幸福快乐的本源。这并不是否定物质财富生产、经济建设以及其他事业的重要性,而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当然,教育的重要性要落到实处,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吃不饱、穿不暖,国力羸弱、民生凋敝,自然无暇更多顾及教育,更谈不上把它作为根本事业。很多国家和民族都很重视教育,但真正能把它作为根本事业来看待和对待的只是少数,多数则不具备条件。我国自古就有重教传统,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不具备条件,甚至统治者根本不想把它当做根本事业。当代中国越来越具备这样的条件,思想条件、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都基本具备。因此,我们应当真正把教育作为根本事业来对待。那么,这会不会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冲突呢?不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内在地包含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论断。同时,他还十分强调重视教育,多次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把教育作为根本事业,会不会影响其他事业发展呢?不仅不会影响,而且会促进其他事业发展。因为同科技、经济发展一样,其他事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而后者正有赖于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不仅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归根结底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和持续动力。还应看到,强调把教育作为根本事业,并不是抓住一点、不顾其余,而是要统筹兼顾、各得其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国家受益,民族受益,人人受益。但也不可否认,我们关于教育事业的很多政策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哪怕“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就当前而言,就是全党全社会都要更加关心和重视教育。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尽责和带头,深刻认识“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从而做到抓教育工作“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更多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转变观念、面向未来,切实支持教育发展和改革。尤其要深刻认识“重教必然尊师,尊师人人可为”,决不把尊师仅仅挂在口头上,而是融入血脉里、落到言行中。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白志国《人民日报》(2014年09月30日07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政府公信力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关系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当前,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政府公信力直接影响政府的权威和形象。政府公信力高,就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各项政策措施就能落到实处;反之,就会削弱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相关政策措施就难以贯彻实施。不仅如此,政府公信力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各领域诚信建设的最终保障,直接关系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既是诚信建设的执行者,又是诚信建设的裁判员,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提高公信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的地区、有的领域还存在损害政府公信力的现象。比如,有的部门一套班子一个思路,朝令夕改,政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有的地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有的政府工作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等等。这些都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损害。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首先,政策制定应体现科学性和连续性。通过各种渠道听取群众意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政策制定好就要坚持贯彻下去,一届接着一届干,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群众对政府和政策的信任度。其次,政策执行应体现权威性和实效性。政府职能主要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把政策措施执行好是政府效能的根本体现。但在有些情况下,政策执行受个人因素影响,随意性太大。这就破坏了政策的权威性和实效性,进而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第三,政策效力应体现人民性和持久性。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特别是在复杂形势面前,政府工作人员应抛开自身利益、超越个别利益,公平公正解决好矛盾和问题,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进而提高公信力。发挥人大在提高政府公信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强人大立法,建立有效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只有从制度层面寻找切入点,才能获得立足点、动力源。人大应充分履行立法职能,加强立法工作,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利益和意愿为出发点,克服立法中存在的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倾向,规范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提高立法的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公信力。二是强化人大监督,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权力在法治框架下运行,人们就会产生公正感、安全感、信任感。人大应强化监督职能、发挥监督作用,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和问题,确保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滥权必追究,促进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三是发挥人大优势,维护群众利益。提高政府公信力,最根本的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人大应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保证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管理国家、监督权力、创新制度的主体地位,着力建立健全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拓宽群众利益和诉求表达渠道,推动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2014年8月31日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烈士的概念】烈士是指,近代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壮烈牺牲、堪称楷模的英雄。【烈士纪念日为何确定为9月30日】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日,在国庆节的前一天开展烈士纪念活动,能充分体现“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突出国家褒扬烈士的主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专家学者解读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主张《人民日报》(2014年09月24日15版)编者按:联合国气候峰会23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这次峰会正值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与会各国领导人为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议提供新的推动力。本报约请5位专家学者,解读我国的相关政策主张,介绍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努力和贡献、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等。遏制全球变暖行动刻不容缓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尺度的气候系统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袂组建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科学评估。目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3个工作组评估报告已全部完成,综合报告将于2014年10月下旬完成。AR5以更多观测事实证明全球继续变暖,解析了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和全球尺度的气候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了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提出了全球温升不超过2℃所需的条件。报告的发布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科学的关注。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水短缺等)、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食物安全受到威胁、人体健康受到损害、灾害加剧等等。——水资源: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水资源风险将显著增加,21世纪许多干旱亚热带区域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将显著减少,部门间的水资源竞争恶化。升温每增加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7%。——生态系统:21世纪将面临区域尺度突变和不可逆变化的高风险,如寒带北极苔原和亚马孙森林;21世纪及以后,加之其他压力作用,大部分陆地和淡水物种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如果没有适应,局地温度比20世纪后期升高2℃或更高,预计除个别地区可能会受益外,气候变化将对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到本世纪末粮食产量每10年将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每10年将增加14%。——海岸系统和低洼地区:将更多受到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淹没、海岸洪水和海岸侵蚀等不利影响。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未来几十年沿岸生态系统的压力将显著增加;到2100年,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数亿人口将受影响。——人体健康:将通过恶化已有的健康问题来影响人类健康,加剧很多地区尤其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不良健康状况。——经济部门:对于大多数经济部门而言,温升2℃左右可能导致全球年经济损失占其收入的0.2%—2.0%。——城市和农村:许多风险集中出现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则更多面临水资源短缺、食物安全和农业收入的风险。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要实现在本世纪末不超过2℃温升的目标,需要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为此,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要限制在5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即2010年排放水平;2050年全球排放量要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40%—70%;2100年接近零排放。就中国而言,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更是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证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迫切需要。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遏制逐渐失控的全球变暖趋势,减缓行动刻不容缓。但是要达到控制温升2℃的目标,时间紧、困难大,应按照各自能力原则,全球共同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我国的环境外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来看,国家层面应制定全面的气候政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未来,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造福子孙后代,保护地球环境。(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积极推动加强全球气候治理邹骥今天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源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而这种累积排放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在其先行的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此外,在新近的全球化进程中,先行工业化国家还通过跨国贸易、投资和技术输出、产业转移及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了高碳的发展模式乃至高碳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得高碳发展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复制甚至强化。就此而言,发达国家对于今天出现的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此外,迄今为止,发达国家依然在世界产业链中
本文标题:14人民日报部分整理公考参阅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1074 .html